摘要: 书法大讲个性与创新开始于沈鹏,在张海任内成为主流。这两任中书协主席,彻底扭转了书法发自于心、自然出新的发展之路,走上了一条片面注重形式的美术之路。一些在这条路上走得远的书家,已经开始尝试抛弃汉字,与西方的抽象画接轨。张海作为创新的积极推动者,可谓声名远扬。不过他作品虽不是丑书,却与传统有很大距离。
书法大讲个性与创新开始于沈鹏,在张海任内成为主流。这两任中书协主席,彻底扭转了书法发自于心、自然出新的发展之路,走上了一条片面注重形式的美术之路。一些在这条路上走得远的书家,已经开始尝试抛弃汉字,与西方的抽象画接轨。张海作为创新的积极推动者,可谓声名远扬。不过他作品虽不是丑书,却与传统有很大距离。
这次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千秋伟业”书法名家作品展上,展出了他的一副新作。写的是伟人的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优点是写得还算从容,没有一般江湖书家的声嘶力竭,但要说境界比江湖书家高多少,还真不好说。
大量的枯笔运用,加上毛笔分叉,让整个作品感觉充满了燥气。作为这个级别的书法家,肯定不会是因为买不起毛笔,只能是故意用这种枯笔、分叉的方法求形式创新。其实,这种书写方式与传统书法背道而驰。南朝大书法家王僧虔,在谈到书法创作的时候就说:“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大意是要用好纸、好墨,墨汁浓、墨色深,将每一根笔毫的力量集中起来。
张海先生完全是反着来:浆淡色浅,笔毫分叉。连基本的用笔、用墨的都做不到,根本就不能说是入门了。古人偶有枯笔、分叉,那纯粹是墨汁在毛笔中减少,自然产生的变化,一旦变化过大,古人往往会及时蘸墨。看古代经典作品的墨迹本,没有像现在创新书法这么刻意制造墨色变化的。这是在舍本逐末,过于追求西洋美术强调的形式变化。
再说燥气,也就是传统书家常说的烟火气,烟火气太浓是书法还没有入门的另一个标志。书法真正入门了,气质是要产生变化的。气质要产生变化就要静心,书为心画,心静了字也就安静了。启功先生有一次接受采访时就说:“心粗气浮,百事无成,书虽小道,亦需静定。”可见,过于看重名利的创新书法很难入门。
张海走上了追逐形式的创新之路很可惜,一辈子只能在西洋美术形式美的范畴内打转儿,不知道书法还有气质这档子大事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血有个自然衰减的过程,如果书法没入传统,就无法补充气血的亏损,字会越来越差,也就无法做到人书俱老。这也是是背离传统、一味创新的必然结果。
实际上,张海这幅字颓势已显,尽管他采用了一些眩人耳目的手法,但是难以掩盖点画的干枯不润,一片衰老之相。这与一些传统的碑派大家完全不同,像于右任等人是愈老愈妙,也就是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的“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而不入古是对抗不了自然规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只会越来越差。
在中书协主席的任内,张海竭力推动沈鹏的创新理论,尽管他没有像丑书、吼书、乱书那样,走得那么远,不过一旦走上了创新之路,就违背了自然出新的宗旨,写这样一副低水平的作品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