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代篆刻流派 印章升华为篆刻艺术,揭开了文人流派印的帷幕。明代文彭即是篆刻艺术流派的鼻祖,从此形成了明清灿烂的流派篆刻艺术,涌现了风格各异、成就卓著的一代代篆刻
明代篆刻流派
印章升华为篆刻艺术,揭开了文人流派印的帷幕。明代文彭即是篆刻艺术流派的鼻祖,从此形成了明清灿烂的流派篆刻艺术,涌现了风格各异、成就卓著的一代代篆刻大家。
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担任过两京国子监博士,故人称文国博。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之长子。承家学,善书画,工诗文,尤精篆刻,为篆刻艺术第一个流派的创始人。元代赵、吾、王为文人刻印奠定了基础之后,由于文人刻印的印材难题,到文彭的一百多年中,印章艺术未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文彭刻印形成了规模,创造了流派,是因为解决了印材难题。相传文彭在一次外出时,偶然发现了用于雕刻首饰的灯光冻石,不仅美观,且易受刀,这使他喜出望外,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篆刻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中去,在他的广泛传播、倡导下,众多爱好印章艺术的有识之士,都积极投身到这一艺术领域的探索中,从此真正开始了文人艺术家刻印的历史。
文彭的篆刻艺术风格,力矫元人乖谬之弊。白文印以秦汉为宗,淳厚畅达,雍容自如,时而拟汉,时而以元朱文章法镌刻白文,自出新意。朱文以小篆入印,拟赵孟頫,圆劲俊丽,书写意味浓厚,古朴典雅。他的篆刻既承古法,又融入自家个性,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文彭在篆刻艺术上的出新,得到了艺术家们的青睐,一时追随效法者众多,人们把这一流派称作“吴门派”。其中有成就的代表人物有:李流芳、归世昌、陈万言、顾苓、顾听、徐象梅等人。
文彭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篆刻艺术流派。同时,文彭还是在印侧镌刻边款的首创者。他的行书双刀边款为后人起到了典范作用(见图3—5)。
何震(1530—1604),字主臣、长卿,号雪渔,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何震与文彭关系在师友之间,是明代中叶与文彭齐名的篆刻大家,人们将他与文彭并称“文何派”。他的篆刻得力于文彭,后广取秦汉印之精华,拓宽了其艺术创作的道路,形成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艺术风格,是一位集大成的篆刻家,在篆刻史上举足轻重。
何震在艺术上与文彭相同,主张篆刻以秦汉印为宗,以“六书”为准则,曾提出“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之说,其意思是强调篆法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何震的篆刻,章法简洁平实,汉铸印韵味淳厚,线条丰富多变。冲刀猛厉生竦,有苍秀之气;切刀坚实沉稳,气盈力足。能不断出新,化古为今,风格多变,力矫印坛乖谬浅陋的时弊(见图3—6)。
何震印风的出现,大有异军突起之势,一时名声大振,成为“皖派”的创始人,师从者极多。在他的影响下,蜚声者有:梁袠、程原、程朴、胡正言、吴忠、吴迥、赵宦光、金光先、刘梦仙、沈庆余等诸家。 “皖派”也有称“徽派”、“雪渔派”的。
苏宣(1553—?),字尔宣,亦字啸民,号泗水,安徽歙县人,是与文彭、何震鼎立的篆刻家。苏宣自幼承家学,喜读书,好舞剑。他曾在文彭家设馆,得到了文彭的亲自传授,并曾有机会从上海顾从德、嘉兴项元汴等处纵览过秦汉玉玺,深得艺术三昧。苏宣是明代拟汉热潮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在秦汉印的研究上较文、何更进一步。其作品勇于创新,章法充盈饱满,气势博大;线条冲切相兼,方而不薄,厚而不臃肿,冶炼感之韵味犹为精彩,堪称仿汉铸印的杰出代表,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泗水派” (见图3—7)。受他影响的有:程远、何通、丁元公、姚淑仪、顾奇云、程孝直等人。
文、何、苏在文人刻印上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探索,相继开创各自的篆刻艺术流派,为后人树立了典范。到明代后期,更有像汪关、朱简等大家的崛起,他们在篆法、章法、刀法上,更有创造性和冲击力。
汪关(生卒年不详),原名东阳,字杲叔。后因得汉铜印“汪关”一印,遂改名关,更字尹子。祖籍安徽歙县,居娄东(今江苏太仓),他的流派被称作“娄东派”。篆刻力追汉印,多数作品取满白和切玉风格。白文印章法工整,清新明快,较汉印毫不逊色,却又表现出强烈的个性。朱文印篆法端正平和,俊丽秀润,每一个笔画均能精致入微,有俊巧淳正之美。汪关的主要成就是在刀法上,冲刀以稳、准、狠见长,且流利光洁,外方内圆,刀刀圆润。他极力反对人为的印面残破处理,艺术面目使人耳目一新(见图3—8)。
朱简(1570—?),字修能,号畸臣,后改名闻,安徽休宁人。明代杰出的书法篆刻家,印学理论家。他的篆法取周、秦、汉篆入印,刀法在何震、苏宣切刀的基础上,创短刀碎切刀,线条劲挺毛涩,却无破碎之嫌。在小切刀的运刀中,常略微改变方向,形成了刀笔交融,富有笔墨情趣。他对线条的追求,与汪关是截然不同的,但两者均有前无古人的创造性(见图3—9)。朱简一方面在篆刻创作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同时,在印学研究上亦是杰出的,其著作有《印品》、《印书》、《印图》、《印章要论》、《印经》等。战国小钤印的界定和归属,即是朱简首先断定的,有“明代第一高手”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