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
文徵明曾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生平九次参加乡试均不中。嘉靖二年(1523年),以岁贡生参加吏部考试,被授予翰林院待诏之职。嘉靖五年(1526年),文徵明辞官归乡,专事创作。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文徵明去世,享年九十。其弟子私谥贞献。
文徵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在文学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书法成就
文徵明在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当时几乎是无与伦比的。他行、草、隶、篆各体皆工。但在他的各体书中,最为人看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小楷。时有“小楷名动海内”之誉。他的小楷清劲秀雅,“深得智永笔法”。在他的小楷作品中《高士传》《题赵魏公二帖》为早期作品,赵孟頫的影子比较多,体态略扁,起笔比较尖细。中期的小楷作品就带有欧阳询的影子了,如《右参政吴公墓志铭》等,劲健中带有板滞气息。《归去来辞》是文徵明82岁时所书的小楷,字仅稍大于粟,舒展自如,大有疏能走马、密不通风之势,且笔笔到家,挺劲遒逸,表现出高超的书法技艺。这也是师欧的小楷之作,属于文徵明小楷书中的一种风貌。《离骚经》是文徵明83岁所做,已进入化境,毫无懈怠之笔。《前后赤壁赋》则是文徵明楷书的另一种风貌,更多地取法王羲之楷书笔意,是较常见的书法作品风格。这类作品,楷书端正方整、秀雅和劲、一丝不苟。他88岁时书的《小楷真赏斋铭并序》,依旧骨力劲健、楷法不懈,这在中国书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文徵明的小楷虽然早、中、晚各阶段略有不同,但却反映了他一生都用功于小楷。
文徵明的行书大致可分两大类风格:一是以王羲之《圣教序》笔意为主所写的行书小品;一是以黄山谷笔意书写的大行楷。他在形成这两大类风格之前,同样经历过博采阶段,他不仅搜遍尽可能见到的王羲之法帖,还深入临习过颜真卿的《争座位》《祭侄文稿》《刘中使帖》《瀛州帖》,苏东坡《前赤壁赋》(并为此以苏体补书所缺三十六字)、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竹枝词》以及米芾、赵孟頫等行书大家的墨迹。有时他也能像祝允明那样,以苏、黄、米等人的笔意书写自己的诗文。当然他并未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入后知出,对古法进行了扬弃,最后求得适合己性的自家笔法。
文徵明的草书除学二王以及智永小草之外,也学怀素、黄山谷的狂草。最常见的还是前一类小草,且时常融入他的小行书中,狂草作品很少,仅见他分别作于43岁、50岁、51岁的三件作品。43岁应友嘱作《东林避暑图卷题诗》(现藏纽约美术馆)以黄山谷行书、狂草及苏体行书各书诗一首。其中狂草《上巳日独行溪上有怀》十七行,体由山谷及狂素。50岁所作《草书卷》(现藏无锡博物馆)则是学山谷狂草《竹枝词》后有所得而拟其笔意所作。51岁所作《八月六日书事·秋怀七律诗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则已脱去山谷狂草形骸,直逼怀素神意。此幅与以狂草见长的祝枝山相比,毫不逊色。
文徵明的隶书作品不多,但他颇为自得。主要学钟繇、梁鹄等。他有时以隶书作跋,如《跋范庵石湖诗卷》《跋康里子山书李白诗》等;也常作四体千字文(正、草、隶、篆);有时以大字隶书作引首。他的大字隶书与小字隶书大异其趣。 此外,他曾集汉隶书写《汉隶韵要》(祝允明校韵,国家图书馆藏),可见他于隶书用功之勤,推广此体也不遗余力。文徵明的隶书虽不是他最擅长的书体,却也是明代隶书风格的典型,恐怕与此举不无关系。文徵明的篆书与其他书体相比算是弱项。但在写篆书风气沉寂的明代,他的篆书仍是相当难得而珍贵的。由此可知文徵明不但诗文书画皆绝,而且于书法一门亦篆隶正行草皆擅,比他的前辈师友吴、王、李、沈、祝等更多能于篆隶两体。因此,他能继祝允明之后主盟吴门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