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雁塔圣教序》碑石于唐永徽四年(653)建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部《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17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
《雁塔圣教序》碑石于唐永徽四年(653)建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部《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17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后部《述三藏圣教序记》由高宗撰。此碑书法遒健雅丽,是褚遂良58岁时所写,最能代表他独特的风格。意间行草,疏瘦劲炼,雍容婉畅,仪态万方,足具丰神。所以张怀瓘赞叹:“美人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雁塔圣教序》笔法与结构特点
作者宏文馆
一、笔法特点:
1、点画。用笔灵活多变,方圆兼施,融中锋、侧锋、露锋、藏锋等于一体。钩画。此碑钩法具六朝法度,形状多变,质朴饱满,要避免轻佻。折画。有方折和圆折两种,提按过渡、转锋换笔,须自然连贯。点画。有斜点、圆点、竖点、垂点、挑点和各种组合点。书写时,充分表现各种点法的笔势。斜点如高峰坠石;圆点凝重圆满;竖点多弯头取势,别具姿态;垂点有如水滴,活泼灵动;挑点气势连贯,极富行书意趣。
2、横画。横画分为长、短两种。长横,逆入、涩行、紧收,中段上鼓,形成弧状,有弹性;短横,切笔入纸,铺毫运行,轻收,线条凝练。竖画。竖有长短、曲直、垂悬各式,皆需挺拔劲健,力运末端。提画。提画是挑点的延长,要控制力度,不可软弱。撇画。长撇,起笔不宜过重,行笔稍按,力送撇尾;短撇,重顿起笔,棱角分明,短促有力。捺画。古意十足,尽显汉隶遗韵,由轻至重,一波三折。
二、书法结构
褚遂良在书法结构上面的最大特点是扁方,为后世书风的演变埋下了伏笔。变长为扁,宽绰疏朗。结构特点:虽然其楷书笔法和结构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并不程式僵化,其结构的端正、灵动、宽绰、遒美。在楷书的发展过程中,唐楷的“法度”,是后世无法企及的,但有一个别例,那就是褚遂良。妍媚为主,体态多变。
从用笔和结构两方面都有表现,所谓用笔生结构,用笔的提按、转折换锋等方面的灵活多变,导致结构的婀娜多姿。以行入楷,呼应连贯。行书笔法的渗入,加强了点画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连带、遥接、顿挫,使孤立的点画互有往来,生机盎然。
学习雁塔圣教序书法误区:阴柔有余,刚劲不足。临习时,若依样画葫芦的写出线形、字形,线条就没有骨力。软弱无力的弧线太多,缺乏刚性的直线穿插。圆笔多、方笔少,是造成这一弊端的原因之一。匀称有余,变化不足。这是用笔的提按运用不当所致,线条处于中间状态,对“中和”审美意趣的误解,以为“中和”就是没有大起大落,字若没有提按变化、主次之分,将毫无精神,平庸呆板。瘦硬有余,丰腴不足。《雁塔圣教序》的线条基调以细为主,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若在书写时,只注重对细线的刻画,提多按少,写出的线条就会骨瘦如柴,缺乏弹性。
下面来谈谈临写时应注意些什么?
作者:徐成上
一、把握点画的美
书法是抽象的点画世界。书法点画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表现力,是因为点画具有极为复杂的特性,比如质感、力度、立体感等。
质感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造型物表面质地(如坚硬、细软、光滑、粗糙、细腻、柔润)和量度的感受和联想所达到的真实程度。书法点画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雁塔圣教序》的点画细润华滋,有的地方细如蝉翼,有的地方重如奔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给我们的临写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褚书的精妙也表现在此。那么,我们怎样去练习呢?
首先,我们知道由于书写工具性能不同,笔法不同,墨色不同,会造成不同质感的点画效果。在平时临习褚楷时,一般用浓墨(但浓而不滞)正锋,行笔要爽利,这样就容易笔实墨沉,笔画圆浑刚劲,骨肉相称,笔画力度大,质感强,因而会给人以浑厚含蓄、丰盈充实的感觉。质感与落笔力量及用墨浓淡直接有关。有分量、有力度,即有质感,一般来说有质感的笔画能唤起审美联想。《雁塔圣教序》有很多细的笔画,但是却给人以韧劲十足的感觉,就像是一根根略被弯曲的钢丝。在细的笔画过后,也会出现厚重的笔画,让人赏心悦目。总之,落笔着实用力,濡墨浓重充盈,行笔稳健,所造成的笔画效果,无论粗壮或细柔,都会给人有一定厚度的感觉。另外,选纸很重要,《雁塔圣教序》这样笔法很精微的范帖,其实适合用比较熟的纸去临写,那样更有利于表现其精致的笔法。如果用的纸张却比较生,这对临写效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于力度的要求,不管是褚楷还是其它,作书时都需凝神静思,使力量达于笔端,倾注于点画之中,使之呈现出有力度的笔画,字体显得筋骨遒健。所以书法教学中力感训练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写出有力度的笔画呢?它与执笔、运笔、用墨有关。
“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古人极重执笔,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以为能将“指实掌虚”、“腕平掌竖”、“笔直心圆”、“虚悬直紧”、“腕活指死”等融会相通、灵活理解就算达到要求。
什么样的笔画才算有力感呢?一般来说锐线、刚线、粗厚浑圆线、细韧柔劲线,则易产生力感;而泡线、涨线、浮滑轻飘和粗墨瘫软的线则难以产生力感。
所以我们临写《雁塔圣教序》,在起笔处要做到“准”,也就是下笔要干净、准确。行笔要做到“狠”,也就是果断。收笔要能够“稳”,做得干净利落。有时候收笔也可以在空中做一“空回”的动作,而不是在纸面上回锋。
如果用笔能够做到以上三个要求,那笔画的力度自然会体现出来。
在中国书法的审美因素中,除布白结构外,最重要的是点画。除力感外,笔画的立体感是一个很重要的审美标准。历来评论书法都推重圆劲。劲,指的是力感,而圆指的就是立体感,中国书法用纸虽然有生熟不同,但使用完全不渗化的纸是很少的,所谓力透纸背,实际上就是以书写时的渗化深度来表现笔画的厚度。力透纸背的笔画能够通过纸的半透明性在笔画边缘显得立体的厚度感觉;而纸面一扫而过,墨色未及纸张深层的笔画则完全没有这种厚度感。单靠“力透纸背”还只是造成厚度上的立体感。要达到圆的境界,则必须通过高度的用笔技巧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在褚楷的学习中我们要逐渐做到善用中锋。
中锋用笔之所以容易形成圆劲的笔画,是由于笔毫着纸时的压力分布。沿笔锋中心线压力最大,向两边副毫压力逐渐减少,造成渗化程度及燥润不同,出现中间厚边缘薄或中间润边丝燥的细微差异,表现出笔画“圆”形的立体感。周益华临作中的某些字,就能感受到这种圆劲。比如“故”、“华”等字,笔画劲挺,富有张力,表现出褚遂良书法铁画银钩的感觉。
要保持中锋,我们还要能熟练换笔。换笔也称换向,指行笔过程中,遇笔画转折处,须提笔换锋转向(即把笔毫轻提,重复顿下,换向运行)。也就是尽量使笔毫处于中锋状态。
二、掌握书写节奏
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无不具有一定的节奏,书法艺术也如此,历代书法家都很重视这一点。书法艺术节奏离不开发生的时间、空间和笔、墨、纸以及笔法、用墨、章法、间架结构等问题。
《雁塔圣教序》中的节奏,我的理解是在对比中体会快慢轻重。我们在临写的初期,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写的平。什么叫“平”?可以理解为少变化。楷书虽然是比较工整的书体,但是它是在细微的地方来追求变化。如果你写了几个月的《雁塔圣教序》,你很深的感受就是楷书应该要做到正中有奇,变化多端。
《雁塔圣教序》中的对比,第一是单个字里笔画粗细、正斜、俯仰的对比。在一个字中有很多的横画,但是它们的姿态俯仰有时是不同的,它们的起笔也有区别,有的是直角的切入,有的只有30度角,有的是逆锋的起笔,这也要求我们有很强的读帖能力。楷书教学之中,八种基本笔画的起、行、收笔,都有一个简单的动作节奏。要完成转折或改变用笔方向时,也有一定的节奏,主要靠手腕的灵活。藏锋和露锋也有动作节奏;藏锋落笔,先要有逆着行笔方向的空中动作,而露锋则是落笔便行。用笔时要努力找准这些动作的节奏规律。在书法训练中,对节奏的认识是判断书法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我们在临摹《雁塔圣教序》中首先要把笔画写得成功。其次是进一步把笔画写到恰到好处的位置。如果把结构理解为基本笔画的简单堆砌,这是肤浅的、表面的,是“做字”。
第二是字形的大小、收放的对比变化也体现出节奏感。《雁塔圣教序》的字形结构还是比较紧凑的,但是刚开始临写的时候,很多人会把它写得拘谨,放不开。虽然《雁塔圣教序》的字不大,但是它的气势是宽博的,能够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而且有的字笔画多,有的字笔画少,许多字放在一起,自然会形成一种大小轻重的感觉,有效合理地处理这种大小轻重,就会把握住作品中整行整篇的节奏感。
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表达出变化的美,这就是节奏所产生的效果。只要多思考,多练习,我们每个人都是能把褚字写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