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汉字的演变也是书法书体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再由小篆简化成隶书,由隶书简化成草、行、楷三种书体。书法多写繁体,原因在于我们学习书法,临帖、
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汉字的演变也是书法书体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再由小篆简化成隶书,由隶书简化成草、行、楷三种书体。
书法多写繁体,原因在于我们学习书法,临帖、入古,才能得其精髓,古人多写繁体,还有从审美角度看,书法写繁体要比写简体更具有更丰富的内含。但并不是所有的字都写繁体,那样意思就不同了。
根据全国书法大展《评审规则》:“作品内容要符合汉语规范。凡有明显错字或文义不通的作品不得入选。”在评委和观察员眼中,错字、漏字、漏句这些文字、文义上的问题均被视为一件书法作品的硬伤,是致命的。很多不错的参展作品,最后落选大都是掉在错别字这个坑里,令评审们深感可惜。
书法家斯舜威说:“仅仅‘范’、‘才’两个字,就让一批作品‘中枪’。这次好几位作者书写了范成大的《玉山道中》,而把‘范’写成了‘範’,殊不知姓的‘范’用不着‘繁体’。有好几位作者写了赵鼎的《题常山草萍驿》,首句为‘才过常山到草萍,驿亭偏喜雨初晴’,‘才’的篆体应作‘纔’,许多作者则用了‘才’。这真是该简不简,该繁不繁。”
书法家陈胜武提到“云和雲,台和臺,里和裏,才和纔,谷和穀,余和餘,干和乾、幹、榦,艸和草、皂,征和徵。”
他说:“之所以对文字如此认真,是为了促使作者更加重视文字基本功和学养的提高。”
浙江省书协主席鲍贤伦说:“书法艺术毕竟不是简单的抄写行为,在展览评审过程中也会注意把握书法艺术和语言文字的差异,对于作品中最典型的错漏问题要找出来打下去,对一般性的问题还是相对宽容的。”
许多书法爱好者在书法创作中对繁体字、异体字一直模糊不清,而每一个有志于从事书法创作的爱好者都应该对这些易混淆的字和用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国展参评作品中的文字问题
——以相似字为例
文/刘照剑
《字辩·补遗》字辩序所言:“六书音韵,既束之高阁而问津无人。讹字方言,复错杂连篇而触目皆是。管理讹为菅理,鄙人改为敝人,甚至误嗟乎为嗟呼,姊妹为姐妹,屈服为屈伏,斡旋为幹旋等等谬误。新闻报纸、小学课书,无不相沿成习不足奇。其尤者社教专家之艺术字,小学教室之标语字,五花八门,令人目倦。不识字之民众,幼稚之儿童,一点一画之正楷尚未认识,如何以此种不规则之变相字,能令其一一认识乎?吾辈识字,本愧不多,偶见此种所谓美术字者,形奇装怪,直等诸字体中之嫫母无盐也。”
相似字混用,在历史上很常见。有些字是后起分化字,有些字是同音替代,有些字是通假,有些字是假借等。相似字字形相似,有的音义相近相同,有的则毫无关系。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为历史上一直混用,有时候我们要弄清楚一个字,颇费脑筋。本表就展览中常见的相近字错误使用的问题,以音义相似、形声相似、形体相似分类举例,供广大书友参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仿 |
|
|
|
修 |
|
|
|
偏 |
|
|
|
儌 |
|
|
|
儒 |
|
|
|
冽 |
|
|
|
嚮 |
|
|
|
奕 |
|
|
|
岡 |
|
|
|
幤 |
|
|
|
斧 |
|
|
|
暦 |
|
|
|
梁 |
|
|
|
悟 |
|
|
|
佘 |
|
|
|
畲 |
开垦过三年的田地,熟田。新畲;作姓、畲恭。畬字的俗体。 |
|
|
佯 |
|
|
|
符 |
|
|
|
箫 |
|
|
|
篮 |
|
|
|
簿 |
|
|
|
籐 |
|
|
|
籍 |
|
|
|
臘 |
|
|
|
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