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在漫长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辩论高手,也有过很多至理名言。
像什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但好像一鸣惊人的话,没一句是书法家说的。
为什么呢?因为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书法家在练字。
即使在书法普遍都好的晋朝,也都是老实人写字最好,那些清谈高手书法都很一般。王羲之七个儿子,最被后人欣赏的王徽之,书法远不及王献之。为啥?因为他一感到寂寞就半夜坐船出去骚,而王献之在家一缸墨一缸墨地练字。
以上是玩笑。书法家不是不善谈,而是懒得说话,懒得争辩。因为看得透、想得开,有啥可争论的呢? 所以面对争论,书法人会说一句“说得对,你说的都对”,然后闷头写自己的字。
可即使你老实写字,有人也不肯放过你。
他会说,啊呀,你这瞎练是不行的呀,你要临帖呀!
你临帖,他也会说,啊呀,你这样临帖是不对的呀,一点都不像呀!
你临像了,他又会说,啊呀,你临的这么像有啥意思呀,想当书坛复印机呀!
你写楷书,他说,楷书小儿科,写个行书看看?
你写行书,他说,别写行书,楷书基础有木有?
你写草书,他说,我一个都不认得,你自己认识几个?
总而言之,不管你写什么,总会有人指点你;不管你写得咋样,总会有人教训你。
那么,怎么办呢?农民伯伯说得对,听喇喇蛄叫还不种地了?由他说去,不要回怼。
遇到这种人,尊一句“说得对,你说的都对”,然后,继续闷头练字。
如果是两个同样对书法有研究的人因为思想的冲突互相争辩,我相信大家都会接受。关键在于有的人就是看了几个视频,甚至法帖都没看几本就开始指点江山。艺术是海纳百川的,可以接受不同思想的,但不代表什么无知言论都能出面了。
所以,别人说啥,不总管,老老实实的临摹古人法帖,不要太多去听别人的点评,特别是没有理由的点评。
为啥批评往往都是没有理由的?因为自己根本就不真懂,也拿不出理由。包括阿谀奉承的去夸谁,也是看在名气上,所谓的赞美,背诵了不少专业术语而已。
所以,今天的批评和赞美,都无理由。看见落款是名家的,就“行云流水,,,,,”都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