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郑孝胥行书《述书赋》郑孝胥——换骨奇方郑孝胥,他的字完全是大字的写法。用欧体的用笔,简单、干脆、明了,不做任何多余小巧的动作,骨骼挺拔。他在民国影响力很大,一字
郑孝胥——换骨奇方
郑孝胥,他的字完全是大字的写法。用欧体的用笔,简单、干脆、明了,不做任何多余小巧的动作,骨骼挺拔。他在民国影响力很大,一字千金,现在的“交通银行”四个字就是他写的,当时据说值一万大洋。
他的字既有柳体的成分,也有欧体的成分,更多的是他领悟到的一种构图的笔意。他的风格分为两路,一路是粗笔,一路是细笔。但是按照唐人的经验看,每笔线条都不合格,橫没有收笔,钩不够圆满,胳膊一抬,转折又交代不清楚,结构常常偏了,这是为什么?
可见书法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一种简单的规格。它不存在一种模型,比如说捺通常要一波三折,而这种笔画不由分说地刷过去也是可以的。因此唐人的书法,以及我们现在接受的某些教育,既是一个基础,又是一个牢笼,也是一个套子。我们看到民国以来的那些字,慢慢地解套了。康有为大骂唐人,这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唐人只是把字写得更好,当然写到法度极致的时候也是书法,也是很高级的。但是你学得不好,受它一些观念限制,就不能开拓。
鉴于观念的限制,我们亟待解决的是大字问题,还有审美的解放。莫在别人说民国哪些字好的时候一脸的茫然,囿于原来的审美定势。郑孝胥的字,你得看他的气度,看他的骨骼,人人按照正常的骨骼长,他的骨骼偏不这样长,这就是奇相。
从来没有规定捺一定要这么写,横一定要两边大、中间细,横不能斜下去,折不能那么写,有规定过吗?谁规定的?无非是唐代的人这么写,唐代人能代表所有的书法吗?所以对于这些人的字得全方位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