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汉《史晨碑》,隶书,一碑石两面,镌于东汉建宁二年(一六九)三月春飨承祀孔子之后。原立于曲阜孔庙同文门下,一九七八年移于孔庙东庑,现存于山东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史晨
汉《史晨碑》,隶书,一碑石两面,镌于东汉建宁二年(一六九)三月春飨承祀孔子之后。原立于曲阜孔庙同文门下,一九七八年移于孔庙东庑,现存于山东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史晨碑》為著名的漢碑之一。此碑為並刻於一石前後兩面,因此分為《史晨前碑》、《史晨後碑》,合稱《史晨前後碑》。前後碑字體如出一人之手,傳為蔡邕書。結字工整精細,中斂而四面拓張,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筆致古樸,神韻超絕,為漢隸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書法的典型,被稱為漢隸的規范,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明郭宗昌謂其“分法復爾雅超逸,可為百代模楷,亦非後世可及”。清萬經《分隸偶存》評雲:“修飭緊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識之師,步伍整齊,凜不可犯,其品格當在《卒史》(《乙瑛》)、《韓勑》(《禮器》)之右。”方朔《枕經金石跋》雲:‘書法則肅括宏深,沉古遒厚,結構與意度皆備,洵為廟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楊守敬《平碑記》雲:“昔人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
史晨碑立於山東曲阜孔廟。記載魯相史晨祭祀孔子的情況。前碑建寧二年(169年)三月刻,全稱《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簡稱《史晨前碑》,俗稱《奏銘》。據清王昶《金石萃編》記:“碑高七尺,廣三尺四寸。”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後碑建寧元年(168年)四月刻,全稱《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簡稱《史晨後碑》。十四行,行三十六字。世見最早拓本為明拓本,北京圖書館藏。
《史晨碑》結字平正秀潤,修飭緊密,法度森嚴。線條中鋒圓融,提按分明,勁健遒逸。點劃疏密勻稱,顧盼有情。整體章法次序井然,步伍整齊,和諧統一,給人以一絲不茍、端莊典雅的美感。所以它的風格極適合於置身在曲阜孔廟這種莊嚴的地方,可定位為當時的官文(館閣體?),對一個初學者來說卻是最佳范本。館閣體就館閣體吧,先寫好再說。
《史晨前碑》
《史晨後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