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平安》、《何如》是王羲之寫的兩封短信,《奉橘》本來是《何如》最後一部分的補充說明。 王羲之過世前,他寫的信就已廣受世人寶愛。隨著購求、珍藏王羲之書跡的風氣愈來愈盛,
《平安》、《何如》是王羲之寫的兩封短信,《奉橘》本來是《何如》最後一部分的補充說明。 王羲之過世前,他寫的信就已廣受世人寶愛。隨著購求、珍藏王羲之書跡的風氣愈來愈盛,各種復制品,甚至是偽作也越來越多。這次展出的《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應該就是唐代以雙鉤廓填方式完成的復制品。在輾轉流傳過程中,《平安》失去最後兩行;受八世紀詩人韋應物(737-793)《答鄭騎曹求橘詩》影響,北宋人代將《奉橘》獨立成帖。這三帖最晚在明代末期就合裱成一卷,並從它處移配歐陽修(1007-1072)等人的觀款。q23a
《平安帖》行書兼草書,信中提到的“脩載”,是王羲之的堂兄弟。 232 ad
王羲之《平安帖》
釋文:此粗平安。脩載來十馀 □。□人近集存。想明日 當復悉。□□由同增慨。
此卷在牽絲映帶處鋒毫畢現,在線條入筆、收筆和轉折處,準確地勾勒出書聖揉合快慢、方圓、提按變化的高超筆法。單字造形富大小、偃仰、開合、欹正之變,無一雷同又互相襯托, 深刻展現王羲之在書法造形方面的創造力。南梁至隋代諸位鑒賞傢的押署,一並摹出。這些 押署雖是長約0.5公分的蠅頭小字,仍復制得一絲不茍。如「諮議」二字,每個橫畫入筆的形態都不相同。可見這個復制品高度反映原作面貌,品質絕不下於日本藏《喪亂》等帖。 在目前沒有王書真跡的情況下,直可以真跡視之,國寶無疑。
這三帖中,除瞭從整幅尺牘中去玩賞其風韻外,還可細察對比每一字之遒麗。這三帖中,除瞭從整幅尺牘中去玩賞其風韻外,還可細察對比每一字之遒麗。如“復”字,三帖出現四次,《平安》中“當復”之“復”為草書,《何如》帖中三個“復”字都是行書,《平安帖》運筆提按頓挫的變化較多,鉤挑轉折間,鋒穎秀發,一些牽絲引帶的草書筆法,也十分生動靈巧。《何如帖》較端整,三個“復”字,而無一雷同,或異其偏旁,或變其轉折,都鮮活生動,結構精密,神思凝淀。
《何如帖》行書,問候對方並告知近況。
王羲之《何如帖》
釋文: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 何如。遲復奉告。羲之中泠無賴。尋復白。羲之白。
《奉橘帖》字形大小偃仰,饒富變化,“三”字如橫空掠燕,筆畫互有照應,“百”字起筆上揚,末畫斜下挫鋒,筆鋒幾經轉折,並露出賊毫,“未”字出現兩次,筆法也不盡相同。 其他如“白”、“奉”等字。其他如“白”、“奉”等字。 也是變化不一。也是變化不一。 可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謂從心所欲不逾矩。
《奉橘帖》行書,贈送友人橘子並附上此信。
王羲之《奉橘帖》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從六世紀南朝時期以來,歷代帝王都喜好收藏王羲之等名傢的信札,當時將零散的書跡裱背成一定長度的手卷,後來輾轉流傳,遭割裂重裝,已不復原貌。 這卷書跡是用雙鉤廓填的方式,復制瞭三件王羲之短札。這卷書跡是用雙鉤廓填的方式,復制瞭三件王羲之短札。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全卷
請橫直手機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