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怀仁集王羲之行书而成。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建。行书。30行,行83~88字不等。《金石萃编》载: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文共三十
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怀仁集王羲之行书而成。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建。行书。30行,行83~88字不等。《金石萃编》载: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文共三十行。现藏西安碑林。王氏书迹大都赖此以传,故为历代书家所重。《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
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文工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碑文选自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它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僧大雅集《兴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
传世宋拓有墨皇本,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明代刘正宗藏本,现藏陕西博物馆;1972年在西安碑林石缝间发现整幅宋拓本;其他还有郭尚先藏本等;均有影印本行世。
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称《七佛圣教序》。咸亨三年(672)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碑石高9.4尺,宽4.2尺。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现在陕西西安碑林。
“集王”一格,首推《圣教序》。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故为世所重。碑文选自王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它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僧大雅集《兴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
《圣教序》的由来:
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 ,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才到达印度。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于玄奘艰苦取经的伟大精神非常感动,并谓 “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成文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示天下,乃筹备将其刻于碑石流传,又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羲之书法,故大家认为这篇碑文,非书圣王羲之书法“不足贵”,然羲之乃晋人,不可再起而书之,于是请弘福寺沙门怀仁担任集字拼文工作。 释怀仁原是一名擅长王羲之书法的僧人,据说他还是王羲之的后裔,怀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书法拼就《圣教序》全文。太宗为了方便怀仁的集字工作,特地准许将宫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迹供给钩摹缀集。
《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清人蒋衡在《拙存堂题跋》中说: "沙门怀仁乃右军裔孙,得其家法,故《集字圣教序》一气挥洒,神采奕奕,与《兰亭序》并驱,为千古字学之祖"。《集字圣教序》问世后,宋、明、清以来的历代书家对这一作品评价甚高,称之为"百代模楷。模仿羲之书,必自怀仁始。"的确,这一碑刻充分地表现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美典雅和灵动多姿。此碑功德无量,直至今日仍是我们学习书法不可多得的珍贵碑帖。
其主要特点是:
(1)字数多。全碑共1 900余字,字字精雅飘逸,款款相映成趣,可供学习和临摹的余地很宽。
(2)字体多。全碑将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杂糅其间,大胆地搭配、组合、集成,动静结合,挥洒自如,对后世书法尤其是当代书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变化多。一是笔法十分丰富,楷、行、草、隶、篆各种笔法无不用之其中;二是结字新颖生动,平中见奇,开合有度,欹正相依,灵动多姿;三是重复的字、偏旁部首无不体现变化翻新。据载,怀仁为收集《圣教序》上的碑字,用时长达18年之久,可见其用心之良苦。在书法史上,可以说“集字”是从怀仁开始的。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流传到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流传着慈爱。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开的时候,语言还没有传播,教化还没有形成,当今人们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礼仪。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在漫长的等待中,人类由浑沌昏暗回归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时候,世道更替,法度发生了变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早先佛祖那光辉的容颜被一种颜色所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大世界之上;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今朝它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空中端坐着佛像,甚至连它身上的三十二个显著特征都清晰可见。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于是精妙的语言广为流传,才得以从生死的苦难中去拯救万物。于是先辈说的有道理的话得以长久地传播,也才能在广阔的大地上引导众生度过苦难。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真的正教很难广泛流传,各种教派不能把真教的意旨精华统一归属到一起;
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而邪僻的不正当的学问却容易使人依从,于是邪正之间就在教义上交错杂乱。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
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观点;有时沿袭着旧俗便产生了争执。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于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学说,就暂时沿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或兴或衰中交替流传。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有个叫玄奘的法师,是法门的领袖人物。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
他从小就很聪明,心怀忠诚,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义;
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长大后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总是坚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门修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丽华美;即使是仙饮的晨露、明亮的珍珠,岂能和他的明朗润泽相比?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所以他智慧超群,没有牵挂,精神清透,并不显露;他超出“六空”,不同于常人,多少年来没有人可以和相比。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他聚精会神地从内心修炼自己,常以正统佛学的衰落为悲伤;他静心钻研佛教,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而感慨叹息;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他想着要有条有理地分辨剖析经文,扩大佛学古代的经文典籍;取掉虚假的,保留真实的,让后辈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因此他向往净土,就到西域去求学。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万里征途上行进;他拄着拐杖独自远行。
积雪晨飞,途闲失地;
途中艰险无以计数,早晨的漫天飞雪,行进途中有时找不到栖身之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傍晚的滚滚风沙,遮天蔽月难辨方向。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在万里山川之上,有着他排开险阻、拨开迷雾前进的身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
在多少个严寒酷暑的季节里,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进的脚印。
诚重劳轻,
他凭着对佛祖的诚心,视付出的辛苦为小事,
求深愿达,
期望着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他游遍了西域各国,历时一十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他历经了所有经过的地方,探询追寻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
他经双林;到八水,体会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贵风尚;
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他去鹿苑,登鹫峰,瞻仰了佛祖生活过的奇珍异途。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他在先贤圣人那里接受了深奥的学问。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对于“一乘”“五律”的佛学教说,他很快就牢记在心中,对“八藏”“三箧”的佛学理论,他讲起来就象波涛流水,滔滔不绝。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于是玄奘从所经过的大小国家中,总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译成汉文后在中原传布,从此这宏大的功业得以宣扬。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慈仁的云朵,从西地缓缓飘来,功德无量的佛法象及时雨一样遍洒在大唐的国土上。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残缺不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在苦难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
熄灭了火屋里燃烧的熊熊烈火,(解救众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此不再迷失方向;
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佛光普照,驱散了昏暗,照耀着众生到达超脱生死的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
因此懂得了做恶必将因果报应而坠入苦海,行善也必定会凭着佛缘而升入天堂。
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为什么会有升有坠,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为。
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其华;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
比如桂花生长在高高的山岭上,天上的雨露才能够滋润它的花朵;莲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飞扬的尘土就不会玷污它的叶子。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
这并不是说莲花原本洁净,桂花原本贞洁,的确是因为桂花所依附的条件本来就高,所以那些卑贱的东西不能伤害到它;莲花依附的本来就很洁净,所以那些肮脏的东西就玷污不了它。
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
花草树木没有知觉,尚且能凭借好的条件成就善事,更何况人类有血有肉有思维,却不能凭借好的条件去寻求幸福。
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希望这部《大唐三藏圣教》经得以流传广布,象日月一样,永放光芒;将这种福址久远地布撒人间,与天地共存,发扬广大。
(上述为唐太宗李世民写的序文)
{玄奘表启上奏的当天,皇帝就下敕说:}
朕才谢珪璋。
朕的才能不如圭璋玉质珍贵,
言惭博达。
言词不能博闻通达。
至于内典。尤所未闲。
至于佛典,自己尤其不熟悉。
昨制序文。涂为鄙拙。
昨天所写的序文,非常拙劣,
唯恐秽翰墨于金简。
唯恐自己的笔墨将金简污秽,
标瓦砾于森林。
自己的言词象瓦砾那样混入珍珠之林。
忽得来书。谬承褒赞。
忽然收到法师的来信,受到不适当的褒场赞颂。
{玄奘接到皇上的敕谕后,又上表致谢,皇上下敕说:}
循躬省虑。弥盖厚颜。
自己躬身思虑反省,更加觉得没有颜面。
善不足称,空劳致谢。
我的序文不值得称颂赞美,空劳法师来信致谢。
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唐太宗李世民的回复
{皇太子李治(当时还是太子,刻碑时已做皇帝,故有“皇帝在春宫述三藏”之说)也撰写《述三藏圣记》说:}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
显扬正确的佛教,如果不是智者则不能使经文广大,崇扬微妙的言词,
非贤莫能定其旨。
如果不是贤者则不能确定其宗旨。
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辄(足属)也。
因为其如圣教,是各种佛法的玄妙源泉,是各种经论的轨范啊!
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减之机要。
它综括弘大长远,奥旨深远,极尽了空与有的精微,体悟了生与灭的机要。
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
言词丰茂,道理广大,探寻其中义理的人,不能究测它的源头;文字显明、义理幽深,
履之者莫测其际。
按照它去修行的人,无法探测它的边际。
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
因此知道,佛的圣慈所包含的业感,无害而不到达彼岸;
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
佛的妙化所函盖的因缘,无恶而不被剪除。
开法纲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
开示法网的纲纪,弘扬六度(大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掸定、智慧。)的正教,
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
拯救众生于涂炭之中,开启三藏的秘密。
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
因此佛名没有羽翼而飞行于长空,佛道没有根基而永远坚固。
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
从佛的道、名中流出幸福,经历千古而道名人常不变;
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
佛的应身赴感显现,经历尘劫而应身常住不朽。
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
早晨的钟声、夜晚的梵呗,两种声音在鹫峰交会;
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菀。
慧日高照,佛法流转,佛在鹿野苑转动定慧双轮。
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
天空排列着宝盖,与下云相连而共同飞行;
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
庄外旷野中春天的树林,与天上仙花合成续纷的色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
尊敬的皇帝陛下,以崇尚玄理为福庆的资本,垂拱无为而全国八方荒远之地得以治理;
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
德政施于百姓,整整衣袖而万国前来朝贡;
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
恩惠施给那些已死去的人,贝叶经文藏于石室之中;
泽其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
惠泽及于昆虫,梵说偈颂流入金匮(金匮、石室喻国家藏书之处)之内。
遂使阿(禾辱)达水。通神旬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
遂便印度的阿耨达河与中华的人条大河相通,耆者掘山与蒿山、华山的翠岭相接。
窃以性德凝寂。麋归心而不通。
我认为,佛的法性凝定静寂,没有归心于佛法是不能沟通的;
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
佛的智慧玄奥,只要诚恳感应便能显现明通。
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
没有想到,在昏暗之夜,点燃了智慧火炬之光;
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
在家宅着火之时,降下佛法甘雨之泽。
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
于是,百条江河虽然流向不同,都在大海中汇合;
万区分义。总成乎实。
万类事物义理不同,都是成就真理的实际。
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