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早在2013年1月,教育部就出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书法教育总体目标包括三方面:一是学习和
早在2013年1月,教育部就出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书法教育总体目标包括三方面:一是学习和掌握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二是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三是激发学生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培养目标,概括起来,就是技法、审美与情感的有机结合。但在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中,仍或多或少存在着对教育培养目标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为实现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是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看待中小学书法教育。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树立书法自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应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书法文化,让每位孩子在中小学时期就埋下书法的种子,让书法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
二是立足专业审美,认识书法之美。书法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站在专业审美的角度看待中小学书法教育。书法专业审美不同于大众审美,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专业审美是指在书画领域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所具备的审美能力,他们对于书画作品的评价和鉴赏都具有很高的专业性,能够从书画作品的技法、表现形式、创意等方面作出专业评价,对于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专业审美常常会考虑到书画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作者的身份和风格等因素,从而对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大众审美是指广大普通群众对于书画作品的审美标准。大众审美的标准通常基于传统和习惯,具有一定的普及性和通俗性。大众审美往往更注重作品简单明了的表现形式和较高的辨识度。书法专业的审美要服务于大众审美,但大众审美的美在专业审美上并不一定是美。如大众认为的“横平竖直”的美,在书法审美中不一定是美的。诗人林清玄有禅诗曰:“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此诗很好地说明了艺术审美的三重境界。作为欣赏主体的人在审美上存在着观念、经验、取向、感知、理解等方面的差异,而且这种审美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故每个人所得到的审美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就像同样是面对“白鹭立雪”,有人看到的是“鹭”,有人看到的是“雪”,有人看到的是“白”。书法教师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书法修养,从线条、结构、章法三方面带领学生认识真正的书法之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三是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中国书法浩如烟海,甲金篆隶草楷行碑帖万千,没有一个人可能临遍所有碑帖,也不是每个人对所有书法作品都有兴趣。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在个人审美上,各有所好、各有所需。在中小学生的书法教学中,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审美品位的经典碑帖。不同的经典碑帖蕴含不同美的类型,能弥补或顺应不同学生的美感和表达需求。教师应根据每名学生的不同特点推荐相应经典碑帖,因材施教,让兴趣点成为教与学的有效契合点,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
四是植根传统,临习经典,守正创新。千百年来,书家先贤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堪称经典的书法碑帖、摩崖石刻、手札等书法艺术作品,是我们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艺术源泉。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我们要摒弃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虚无思想,根植传统,临习经典,守正创新。
五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弥补传统书法教学资源的不足。当下中小学,尤其是偏远农村中小学仍存在专业书法师资缺乏、书法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利用科技赋能,创新教育手段和教学工具,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书法教学体系,是弥补传统书法教学资源不足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当前信息技术可以建设交互式数字临摹平台、书法教学互动系统、书法直播系统、书法集创系统,构建书法知识库、字帖排版、专家视频资源库等,可以解决书法教学环境问题以及书法教师缺乏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组织学生上好书法课,尽可能减少传统书法教学的限制,提高书法教学效率。学生可以临摹电子字帖和高清碑帖,让书法大家“走进”课堂,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科技不断进步,时代不断发展,以璀璨的传统书法文化为根基,让信息化更好地为传统文化服务,提供更丰富的书法资源,创建更便捷的教学手段,是提升中小学书法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作者李成旺系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副研究员,蔡副全系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17日第5版
作者:李成旺 蔡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