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公众号: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下载书法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苏宣篆刻作品好不好 他的篆刻作品好在哪

0 2021-11-29 16:48:20

摘要:  苏宣篆刻作品好不好,他的篆刻作品好在哪?苏宣,别署朗公,苏宣与何震齐名,甚至有与文、何鼎足而三之誉。后从其风格习印者,被称为“泗水派”。以下就是本篇文章的详细介绍,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苏宣篆刻作品好不好,他的篆刻作品好在哪?苏宣,别署朗公,苏宣与何震齐名,甚至有与文、何鼎足而三之誉。后从其风格习印者,被称为“泗水派”。以下就是本篇文章的详细介绍,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周亮工《印人传》说到文彭印学,称“以猛利参者何雪渔,至苏泗水而猛利尽矣。”这里说的“尽矣”有两个方向的理解:1、到苏宣这里,“猛利”特征,被发展到了极致;2、到苏宣这里,“猛利”消失了,而渐渐趋于平和。实际上这两种理解都对。“猛利至极而复归于平和”,正是艺术的发展规律。

苏宣对于篆刻,也有理论贡献,就是他在自己的《印略》自叙中曾说:

如诗,非不法魏、晋也,而非复魏晋;书,非不法鐘、王也,而非复鐘、王。始于模拟,终于变化。变者逾变,化者逾化,而所谓模拟者,逾工巧焉。(黄惇,《中国印论类编》,荣宝斋出版社,2010,867页)

沙孟海先生认为“这段话说得很有道理,符合文艺发展的规律。”并称苏宣“在取法文彭、何震的基础上,远规汉晋,爽朗蕴蓄,韵味深厚。何震的猛利之风,在他谱中也可以想象得之。”(沙孟海,《印学史》,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108页)。

关于苏宣的印学贡献和详细情况,具体可见【印人传】系列的相关文章,此不赘述。来看本文要说的这方“流风回雪”。

印面四字“流风回雪”,简单的汉白文四字印式,重庆出版社《印风》系列将印面释文标注为“流雪回风”,这是不对的,“流风回雪”有典故有出处,而“流雪回风”说不通。

临摹这方印,至少应当注意到以下三点:

其一、小篆入白文印,线条有明显的“膨胀感”。熟悉篆刻史的朋友都知道,以手写小篆入白文印是个大难题,这个难题,直到晚清的吴让之才解决掉,方法也不复杂,就是用“披削”刀法实现了线条对于“墨意、笔意”的充分表现,使线条有了相对明显的“膨胀感”,这种““膨胀感”,使因线条圆转而在印面形成的过多的不规则留红消失,代之而来的是白文线条充分的“笔意”体现。

简言之,线条像毛笔写出来的,笔感十足,有浓重的“墨”意,这种浓重的墨意抵消了印面不规则“留红”带来的凌乱感(实际也是“满白”带来的视觉对比)。比如这方印中,带有浓重墨意的线条很多:

这种“墨意”十足的线条,每根线条的线条边界不再是呆呆直直,而是充满了变化,甚至总体上向两侧“涨出”,这除了挤占了不规则的“留红”,也因此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审美元素。

其二、在线条相接处,有明显的“交接”表现。书写一个文字,哪个笔画先写,哪个笔画后写,往往会在书法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清楚,就是书法能够表现出足够的“时序感”,而在印章中,线条常常被修饰得连接整饬,根本看不出“时序感”(即哪一根线条先刻,哪一根线条后刻),这是工匠镌刻印章的工艺作品特质(他们镌刻印章时甚至是当成图画来镌刻的),但在文人的篆刻作品里,我们常常看到明显的笔画“交接”,这种“交接”,是书法的意味,是节奏、是变化,是使一方死板的印章变成篆刻作品的审美元素。在这方印里,有多处明显的“交接”痕迹。如图:

图中蓝点所标示的两刀相接处,有明显的“交接”痕迹,这种“交接”,使这方作品完全区别于旧时的印章,成了标准的篆刻作品,它有明确的文人味(这在何震的大部分作品中是找不到的),它是文人拿刀在石头上“写”出来的作品。这很重要,甚至可以说:到苏宣这里,才彻底完成了“印章”到“篆刻”的转换,之前,只是文人在刻“印章”,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篆刻”。

其三、在墨意之外,还有充足的“刀意”。没错,这是一方真正的“刀笔并重”的作品。

除了墨痕“膨胀”之外,这方印还有刀痕历历,注意观察我们用黄色标示出来的细节,因迅猛或迟涩用刀留出的刀痕很多,苏宣并没有去处理这些镌刻过程中形成的”刀痕“,而是任其保留,这实际上强调了它是刀刻出来的,它是一方篆刻作品,强调了石刻属性,增加了“金石气”。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部分文章转载于互联网,若侵权到您的权利,请联系 1170734538@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