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公众号: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下载书法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楷书笔法问答汇总 楷书笔法有哪些

0 2021-12-10 16:31:44

摘要:  书法家所谓“不可言传”的书法妙诀,主要的是在笔法方面,而楷书的书体较多,笔法更为复杂,加之长期的人为混乱,所以很难简要地阐释清楚。因此,还是提出一些具体问题来商讨为好。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书法家所谓“不可言传”的书法妙诀,主要的是在笔法方面,而楷书的书体较多,笔法更为复杂,加之长期的人为混乱,所以很难简要地阐释清楚。因此,还是提出一些具体问题来商讨为好。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问:书法重用笔,用笔贵用锋,请你先讲讲楷书笔法的用锋问题好吗?

答:笔法的用锋是运用笔的关键,是用笔是否得法的标志,也是书法争论的集中点,因而是很不容易讲明白的。不过,运笔用锋虽然深奥复杂,争议很多,但是对运笔用锋的基本要求,都是要使笔锋挥运正确,带动全部笔毫,锋毫齐力,把书体的笔画写得准确健美,以适应书体的需要。因此,研究笔法的运笔用锋,就需要首先把书体笔画与笔法用锋的关系,以及不同书体的笔画特征和驭锋遣毫的基本方法搞清楚,才好探讨怎样运笔用锋问题。

汉字的字体书体很多,笔画形态各不相同,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形成了多种用锋的方法。如中锋(正锋)、侧锋、偏锋、藏锋、露锋、铺锋、裹锋、蹲锋、筑锋、曳锋、驻锋、潜锋、趯锋、出锋、回锋等等。人们采取这些运笔用锋的方法,书写各种书体不同形态的笔画,这也就是说,一定形态的笔画,需要采取一定的用锋方法来书写,才能把千姿百态的笔画写得符合书法用笔的要求。

楷书是从隶书和“章草”演变而来的,楷书的笔画,兼收篆隶的特长,由隶书的方扁形变为方圆形。后来,魏碑发展了方形笔画。至中唐颜真卿变法,“以篆人楷”,把楷书的笔画写成了圆形。此后,楷书的笔画,基本上是以圆笔为主的圆方兼具的形态。这可见楷书的书体虽然较多,笔画的具体形态也多不相同,但是,其笔画的基本形态大致只有三种,圆笔画、方笔画和方圆笔画(楷书没有方扁笔画)。

楷书笔法的运笔用锋,随着书体的演变,也形成了三种基本形式和方法:中锋、侧锋和中侧锋并用的写法。至于其他的用锋方法,是根据这三种用锋的需要,灵活采用的。运笔用锋的实施,是圆笔画主要用中锋书写,方笔画主要用侧锋书写,方圆兼具的笔画,主要用中锋结合侧锋来书写。这道理也很明白,笔锋正用(中锋),能把笔画写得圆浑;笔锋侧用,能把笔画写得方劲;笔锋中侧并用,能把笔画写得圆中有方,方中有圆,亦方亦圆。例如:颜(真卿)体是圆笔画,基本上要用中锋书写,魏碑洛阳龙门《二十品》中的方笔画书体,主要用侧锋书写,其他各种书体,凡是方圆兼具的笔画,原则上都是用中侧锋结合的运笔方法书写的。

中侧锋并用的运笔方法更为复杂,变化多端,形成了多种书写风格,使人感到神奇莫测,不可言宣,也难以领悟。不过,从中侧锋结合运笔的实质来讲,不管怎样变化,只是技法的不同,并无原则的区分。王羲之、虞世南所说的“书道玄妙”,“技巧必须于心悟”的诀窍,从他们的论书著作和用笔实践来看,主要的是指中侧锋结合运笔的巧妙方法。所谓“右军内擫,中锋居多……子敬外拓,侧锋居半”,说明了二王父子运笔用锋,不仅都是中侧锋并用,而且也是因为中侧锋结合的方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书体风格。王献之不承认自己的笔法是家传的楷则,而说是神仙教授的“仙法”。其实从他运笔用锋的方法来看,原来也就是较多地使用了侧锋运笔的方法。

问:你说楷书的笔法,有三种用锋形式和方法,我觉得很新鲜,也认为是很对的。但是, 我常听人说:“中锋是宪法”,书法用笔要“笔笔中锋”,不能用侧锋,侧锋是笔锋在一边,笔腹在一边,写出来的字画一面光,一面毛,是败笔。我对这些问题还弄不明白,请你再给说明一下好吗?

答:你说的这些讲法,主要的是由于不了解楷书笔法发展的历史情况和中侧锋运笔的真谛所致。我们就先说中、侧锋运笔问题吧。

楷书笔法的中锋运笔,是从篆书的圆笔发展而成的,历史悠久,论述很多。简明地说,中锋就是正锋用笔,“秉笔必在圆正”,笔正则锋正,锋正则画圆。运笔主要用逆锋、藏锋、裹锋、蹲锋、衄锋、回锋或出锋等方法。行笔横画是勒笔涩进,竖画是努笔徐下,裹锋聚毫,“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回锋或出锋收笔,“落笔浑成”,使笔画“圆备周到,力足锋中”。不过,中锋行笔,是“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并不是把笔锋始终限制在笔画的正中间。否则,势必形成“直笔牵裹”,就不可能把笔画写得遒劲圆备。

楷书的侧锋,是由隶书的偏侧笔法衍化而成的。侧锋运笔的基本方法是“以侧势取其利导”,秉笔可以稍斜,运笔主要用铺锋、衄锋、潜锋、挫锋、出锋、回锋等方法;行笔侧抢侧顿,掣笔推拓曳进,铺锋联毫,侧衄侧挫,侧驻回锋收笔,把笔画写得锋势全备,方劲峭拔。这样的侧锋运笔,是“欲侧笔,侧微倒其锋”,保持笔锋和笔毫一起运转,并不是象用扫帚扫地那样,怎么会把笔画写得一面光,一面毛呢?那种所谓把笔锋和笔腹置于两边的说法,不过是对侧锋用笔的误解罢了。

至于中侧锋并用的运笔方法,基本上是根据笔画方圆形态的差异,用中侧锋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书写。所谓“方笔圆写,圆笔方写”;“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执笔基本上是“管直心圆”,即是“直笔圆,侧笔方,用法有异,而执笔初无异也。”运笔用锋一般是:行笔鳞勒曳进,努掣战行,用锋是中侧兼举,方圆互济,并不断转换笔锋,潜锋衄挫,铺裹交替,藏露兼蓄,中规合矩,把笔画写得方圆互成,亦方亦圆,四面生姿,浑劲流美。这种中侧锋并用的运笔方法,正如古人阐释的那样;“先领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等。当然,中侧锋并用的运笔干变万化,无论怎样阐释,也只是“大体相涉”的说法罢了。不过,如果能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覃思精研,领悟中侧锋并用的运笔妙诣,做到心手无间,规矩入化,当能成为用笔得法的书法名家。宋·米芾自称“刷字”、“独有四面”;元·鲜于枢自述观泥路曳车而得笔法,从他们用笔的特点看来,也主要的善于中间锋结合运笔。这可见中、侧锋用笔,既是各有妙用,又是互辅而行的。

但是,档书的笔法,随着书体的发展,形成了以圆笔中锋为主的运笔用锋情况以后,人们长期使用这种驭锋遣亳的方法,就逐渐忽视了“亦未尝无兼用侧锋处”的实际情况,错误地把中锋用笔当成是唯一的方法了,这种积非成是的偏见,因为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也致使楷书形成了每况愈下的情况。清·梁骥也曾针对这种情况指出:“晋魏唐宋大家,皆一脉相传,自成一体者,不免有偏锋之别。学者知中锋可不趋向此途,然亦偶有峭拔俊逸偏正同功者。既事临池,亦宜深省;他既指明了“偏正同功”的情况,又指出了“自成一体”的用锋诀窍,实在是值得学习书法的人深思猛省的。不过,他说的“偏锋”,实际上是指侧锋,因为真行草书体都不能用偏锋书写。

问:我听了你对楷书笔法的这些谈论,受到很大启发。我联想到这也许就是几百年来,楷书每况愈下,并形成了“馆阁体”,又出现了“扬碑抑帖”思潮的重要原因之一吧?不过,我用康有为说的运笔方法,临魏碑龙门《二十品》,也还是写不好,后来我听说这种书体的方笔画,是石工给刻方了,于是,我也就不认真学它了,你说对《二十品》要用侧锋书写,请你给讲讲这种书体和写法好吗?

答:你的想法和体会都是不错的,运笔用锋的单调,是形成“馆阁体”的内在原因,尊碑派的理论著述,也未能完全解决学碑的运笔用锋问题。至于对魏碑龙门《二十品》的书体和书写方法,我可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我是洛阳人,自幼受到“洛阳纸贵”风俗的熏染,朝夕临池十余年,先临颜书,后因受尊碑思潮的影响,改临龙门《二十品》。我因为觉得魏碑比颜体更好写,加之龙门石窟雕刻艺术的吸引,就对魏碑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曾到龙门和邙山上摹拓过多种造象记、坟碑和墓志。后来我常这样想,如果中国不出现南北朝的政治局面,书法一定会沿着西晋推行的钟(繇)胡(昭)书体发展,而决不会在当时的文化中心洛阳,出现乔野粗矿的魏碑书体,也不可能在文化还落后的江南,形成了俊发流美的二王书体。

由于洛阳地区有树碑立牌的风俗习惯,我在十几岁时,就用颜体和魏碑书体,给人书超过十余方墓碑和路碑,还亲自观察和检验石工的雕刻。他们用刀如用笔,确能把写在碑上的方、圆笔画刻的毫不走样。对北碑考究精深的马叙伦先生说:“魏碑刀法即当时笔法,今河南刻工,下手即如魏碑,故伪石遂众”。这也说明魏碑书体的方笔画,并不是“因为石工技术低劣,都把它刻方了”。人们的这种误解,恰如不理解隶书方扁笔画的写法一样,都是由于古今阻绝,笔法多有失传的缘故。

关于龙门《二十品》的方笔画的写法,是用侧锋运笔的方法书写的。所谓“侧笔方……欲侧笔,则微倒其锋,而书体自然方矣”。其用笔的具体方法,是秉笔不妨稍为倾斜,以便于侧锋运笔。如写横画,要竖下笔,落笔侧抢直切,顿衄形成方头,随即铺锋调毫,翻笔掣出;行笔推、拓、鳞、捩兼施,侧笔涩势曳进,使笔画保持方劲形态;笔行至画端,侧笔稍驻,趁势提笔切成方头,回锋收笔。如写竖画,要横下笔,落笔平按偏蹲,筑成方头,随即衄挫转笔,铺锋理毫,勒笔侧锋,推掣摇曳徐下,把笔画写成“象笏”形状,笔行至画末,驻笔转锋,将笔画下端截齐,回锋收笔。如果笔画下端有附钩,笔行至画末,随即移锋右拓,使右下角齐整后,趁势按笔扭转,平挑成竖钩。不过,在书写过程中。还必须同时注意行笔的轻重徐疾,偃仰斜正,把笔画写得规迹棱凛爽利,姿态方劲雄强,才能符合这种书体笔法的要求。

认上述对横竖笔画的写法中,足以说明方笔书体是用侧锋写成的,如改用“横勒竖努”的中锋用笔,是不可能把这种书体写好的。这也证明所谓“方笔画是视觉上的方”、“方笔画只是两头方齐”等说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至于龙门《二十品》其他方笔画的写法,都是侧锋用笔,无非是用掣、勒、推、拓、鳞、捩、翻、折等运笔方法书写,可以依照横竖笔画的写法逐类旁通,就不一一说明了。

点击:楷书的书体极多,学哪个?或先学哪个后学哪个?怎样学法?

问:讲授楷书的运笔方法,都讲“永”字八法,但说法很不相同,请你给讲讲“永”字八法好吗?

答:由于“永”字八法与楷书笔法的关系最大,是有必要搞清楚的。“永”子八法是对楷书一些重要笔画的写法。用一个“永”字的八画阐明楷书的八种写法,“约象立名,究之可悟”,使人易懂易记又易用,的确是笔法运笔的一个创造,也是书法发展到“尚法”的集中表现。特别是“永”字八法的“勒、努、掠、磔”等具体写法,不但比前面人讲的“若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陆断犀象,崩浪雷奔”等写法更为具体明确,而且可以预防和矫正运笔易犯横抹、竖拖、左扔、右抛等通病。还由于“永”字八法的运笔方法,适应书法自中唐以来,楷书长期以圆笔为主的书体和笔法发展的情况,所以至今仍然是楷书笔法的重要运笔方法。

但是,“永”字八法,并不是楷书全部重要笔画的写法。古人曾说过:“拘于一字,何异守株”。近人也指出“永”字八法,实际上只是“五法”。的确,它的两个撇只有长短曲直之分,横画也不是楷书的标准横画,而竖画也只是竖勾型的竖画,并不是悬针、垂露、中竖、象笏等竖画。特别是“横勒、竖努”的写法,主要的是圆笔中锋的运笔方法,并不适用于北碑中方笔书体的书写。因此,所谓“永”字八法“能通一切字”(《禁径》)的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至于“永”字八法中“勒、努、掠、磔”等具体运笔方法,也主要是书写的行(过)笔方法,而不能完全包括起笔中的藏、露、蹲、筑,收笔中的顿、挫、出、回等运笔方法,即是所谓“只是要人横成横,竖成竖耳”。这可见所谓“永”字八法,“该于万字,而为墨道之最”的说法,是不符合楷书笔法复杂而奥妙的实际情况的。否则,现在有人认为楷书的笔法,唐朝以后愈趋简易的论点,岂不是可以确认无疑了吗?

关于“永”字八法的来历,据史料记载,是盛唐张旭首先提出来的。这不但与“唐 人尚法”的书法艺术思想,至盛唐发展到高锋的历史情况完全吻合,而且也是与张旭 的书风完全一致的。至于后人说“永”字八法为“崔(瑷)张(芝)钟(繇)王(羲之)传授所用”,王羲之“十五年偏攻永字”(一说二十七年)等等,既少史实依据,又不符合书法常识,实在令人无法凭信。宋·姜夔说王羲之写的“永字无画,发笔处微折转”;唐初欧阳询提出的楷书八法,仅比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笔阵图》多一画,都可证明所谓崔张钟王传授“永”字八法的说法,只不过是象郎中爱说“祖传秘方”罢了。

至于“永”字八法运笔用锋的具体方法,需要结合一定书体的点画才能说明白。例如,并称颜、柳(公权)的书体,虽然风格十分相近,但是具体写法也是有同有异的。仅从横、竖、钩、捺四种笔画来说,颜柳书体的竖努和钩趯的写法相同,而横勒和捺趯的写法就不尽相同。再从钩的写法来说,竖钩和平钩的写法也有区别,竖钩是用顿挫衄趯等连续运笔动作写成的;而平钩则是用顿提衄挑等连续运笔动作写成的。因此,学习“永”字八法的用笔方法,就必须抛开那些“外状其形,内迷其理”的含混讲法,针对某一书体的点画特征,采取具体而有效的运笔用锋方法,才能把那种书体写好。

问:楷书笔法更高级的写法是什么?有人强调的笔势和笔意,是不是比笔法更为高级的写法?你能否也给简要地讲解一下?

答:楷书高层次的书写方法,是所谓“如锥画沙”之类的用笔技法。笔势是由笔法产生的,笔意是由笔法和笔势表现出来的。古人论书,常常把法、势、意合并论述,近人轻笔法而重笔势笔意的议论,也是一种偏见。如卫夫人的《笔阵图》,许多人都说是七势,但在欧阳询的楷书“八法”中,有七法都与《笔阵图》相同。蔡邕的《九势》,讲的也多是笔法。相传来自钟繇的《十二意》,不但是把笔法和笔意混为一谈,而且也是些用笔的基础知识。这从颜真卿学书的事例中就可以完全证明。

颜真卿掌握了《十二意》的基本功以后,又两次专程去洛阳,恳求他的老师张旭笔法“要妙”。张用《十二意》口试了颜的用笔造诣,认为可以对颜传授笔法的高级技艺后,对颜讲了“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的笔法要领,并要颜“书绅”铭记。颜真卿自称:“自此得攻书之妙,于兹五年,真草自知可成矣。”这可见“如锥画沙”、“如印印泥”,以及颜真卿悟出来的“屋漏痕”等,就是笔法的高级技法,也即是所谓“不苟传授”、“技巧必须于心悟”的用笔诀窍。颜真卿也就是用这样的笔法技巧,创建为千载效法的新书体。这说明学习书法,既须有明师指导,又必须自己长期勤学苦练,博览约取,覃思精研,才能领悟和掌握笔法高层次的技艺诀窍,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书法艺术作品。

关于“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的笔法要领,颜真卿记叙张旭的讲法是:“使其藏锋,画乃沉著;当真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印泥,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如此则其迹可久,自然齐于古人。但思此理,以专想功用,故点画不得妄动,子其出绅”。明师诲人,言简意赅。这看起来好象容易,而要真正做到可太难了!可以这样说,所有二、三流书家,都是由于未能学得这样的笔法“要妙”,以致运笔不能沉着痛快,笔力不能透过纸背,点画不能净媚而超尘,才不得不屈居下位的。

总之,“书法之妙,全在用笔”,笔法是用笔的法则、法度和技法。这里所说的“法”也就是规矩,“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欧阳询说:“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学书务必得到笔法,不得笔法,把笔画写得象死蛇、枯木一样,一味在字体结构上标新立异,在墨法上出奇作怪,以致“功亏翰墨”,字幅全似戏作,怎么能称得起书法艺术作品呢?、孔子总结一生的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刘禹锡告诫人说:“法以砥焉,化愚为智”;自称“我书意造本无法”的苏东坡也说:“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石涛精辟地指出:“有法必有化”;外国人歌德也说:“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以自由”。我们应当学得聪明一些,不要在法外逞能,而要在法中求化,以期“书自成体”,成为名符其实的书法家。

书法的笔法十分复杂,一直争论不休。我讲的也不可能都是正确的,请你们批评指正。

附参考1:书法的11种笔锋:

在书法的学习中,用笔使墨,结构布局,形式章法等均为重点,其中尤以笔法为其核心,而书法之中又首推笔锋的运用,那么如何利用毛笔的笔锋来写出高质量的线条呢?不妨来看看以下列出的11种用锋类型:

1.顿笔,或谓顿锋。指笔力下按的动作,按的力度要大于蹲、驻,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

2.摧锋,《玉堂禁经》云:“顿笔,摧锋骤衄是也,则努法下脚用之。”摧锋,指笔势之迅猛也。

3.挫锋,亦称挫笔。指运笔中突然停顿以改变方向的动作,一般至转角或趯处。先顿,然后笔锋略提,使笔转动,从而改变方向。

4.挨锋,《玉堂禁经》云:“挫笔,挨锋捷尽是也,下三点皆用之。”挨锋即指滞留笔锋。

5.驭锋,《玉堂禁经》云:“驭锋,直接是也,有点连物则名暗筑,“目”“其”是也”,驭锋既乘笔势向前突破。

6.蹲锋,《玉堂禁经》云:“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此为用笔垂直方向的动作,如顿,但下按的力度较顿为轻。

7.足存锋,《玉堂禁经》云:“驻笔下衄是也。”此之谓留驻笔锋向下衄挫,这是趯笔前的准备动作,足存锋以积蓄笔势,然后趯笔才有力。

8.衄锋,《玉堂禁经》云:“衄锋,住锋暗挼是也,烈火用之。”指笔既下行又往上,然而又不同于回锋,回锋用转,衄锋用逆。

9.住锋,即住笔,然而并非停笔不动,而在于暗地揉搓。

10.趯锋,《玉堂禁经》云:“趯锋,紧御涩进,如锥画石是也。”趯锋即趯,多用于钧画的写法,钧是连接竖画的笔画。竖画下行准备出钩时先往后顿,挫笔后衄笔向右上折,然后向左快速钩出。

11.按锋,《玉堂禁经》云:“按锋,囊锋虚阔,章草磔法用之。”此指垂直向下用笔的动作,即向下按。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部分文章转载于互联网,若侵权到您的权利,请联系 1170734538@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