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公众号: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下载书法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书法的诞生 中国文化传统宝库中最为闪耀的星辰

0 2021-12-16 15:49:19

摘要:  书法的诞生,是中国文字的传奇,是汉字书写者与书写工具的天然巧合而形成的精神表达方式。与诗歌、文章一道,成为中国文人的必备修养,也由此成为中国文化传统宝库中最为闪耀的星辰。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书法的诞生,是中国文字的传奇,是汉字书写者与书写工具的天然巧合而形成的精神表达方式。与诗歌、文章一道,成为中国文人的必备修养,也由此成为中国文化传统宝库中最为闪耀的星辰。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第一部分,文字与书写

文字是人类的创造。

是人的自悟、神的规定抑或自然的启示?已不可考。重要的是,当人类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他们到底是怎样的精神状态。

这要看文字是拿来干什么的。表面上看,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本质上看,是人类对时间和空间有了认识之后,为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产生的。人类由于时空限制而产生的孤独的困境和与之较量的激情,使文字具有了永恒的重力。他有话想说,却无法说给远方,也无法说给后人,于是,只能倾注于文字。如果人类早早发明了录音技术乃至录像技术,也许就再不会有文字这样的东西了。

所以,文字是人类为了超越“当下”(此时此地)制约而产生的工具,或者说,是人类想具有神的本领而发明的工具,因为有了文字,就有了永恒的可能性。动物没有这个精神发展史。

这样的精神自觉和精神表达,与舞蹈和音乐、歌唱不同,后者是欲望的表达,释放完毕以后人类安静了,除了表达之外,没有记录的功能;而文字,则是理性的表达,是独自的、内在的,它可以记录和传递,在传递到远方或者未来的时候,会引起思考和围观。

一般认识将文字作为文明的标志之一,我更认为这是唯一的本质标志。有的人种会舞蹈歌唱,甚至会做陶罐和青铜器,却没有文字,说明他们没有独立达到文明状态。

所以,在书写文字的时候,就是对文字中所含文明力量的敬畏,对伟大时间力量的敬畏。

我想,这该是所有书写者面对文字的底层态度或曰本能姿态。

东汉的蔡邕在谈到面对书法的状态时,有一个描述“如对至尊”。我认为这奠定了中国书法理论的基础,尽管这篇文章可能不是蔡邕写的,蔡邕也可能不是这个意思。

从上述角度出发,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书画同源”是个非常低水平的命题。这不会是一个“老灵魂”的表述,而是一个浅显粗率的表述。

画,是人类对外界物象的摄取”,而字,则是人类心灵世界的“溢出”,一进一出,是其本质差别。有人说,最早的文字就是画,不对。那是借助外界物象的形将其抽象和组合来表达自身的意。写字与绘画确实都借助了外来的象,但是人类在处理它们的时候,精神指向是不同的。

当然,如果非要说,字与画都是人类的精神活动的产物,所以书画同源,我就无话可说了。因为一切精神活动都同源。

大部分人说书画同源,还不如说,中国书法和绘画都要借助于毛笔。

中国人书写文字的特殊性不是仅由书写导致的,而是首先由文字导致的。

前面我们提到了“如对至尊”,谈到了文字的产生以及它所代表的内容。问题的核心是,只有中国文字保留和演化到今天,历史上没有出现过隔断,而其他古老文明的象征——文字,都已经早早远离了人类的生活,成为“化石”,创造和使用他们的祖先,也成为更强的统治者一代代抹去的影子。换一句话说,汉字所承载的信息可能有变异,却没有消失,而其他的文字所承载的信息均已经消失在民族记忆中。

( 这里要插入文字学的一对概念,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自源文字是一个民族独创的文字体系,现有资料表明,所有自源文字均为象形文字,表达了人类文字起源的共同特征。借源文字则是借用其他文字体系而发展出的文字体系,比如日本文字,就是一种混杂了多种文字体系的文字,其中的汉字,语义接近,读音却不同,而一些草体汉字则演化为假名的纯粹拼音符号。其他文字,如拉丁文字,则是完全的字母文字,又称拼音文字,它只能表音而无法“望文生义”。所有的字母文字,都是借源文字,是由可以表意的象形文字蜕变转化而来)

这是从文字性质上所作的分析,中国人在书写汉字时,所面对的是民族记忆,是一种显性的文化基因,而不仅仅是记录语音的符号。

下面从字形上加以分析。

“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竖如万岁枯藤”,这些都是古人对汉字笔画的联想性描述,正像蔡邕说的那样“纵横皆可象者”,这只是比较浅显的理解。更进一步,汉字的独特构造与其他自源文字体系一样,有着显而易见的构成逻辑。比如偏旁部首,比如独体象形字,组合体会意字,以及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形声字。汉字是可以“望字生义”的,因为它记录的是意思而不是读音。而且,它更像积木而不是线团,每个组件都是独立的,每个组件的内部构成也是独立的,由一笔一画组成,类似于建筑的结构。这样,与字母文字相比,它有着先后笔顺的问题,完成各个组件才完成一个字,而不像英文字母那样,只能从左向右一个方向不间断地书写下去。

这样的“积木”特征,决定了汉字书写的节奏感以及极大的表现余地,几乎可以呈现出无限多的风格。正是这种无限可能性与汉字写法的规定性之间的张力,拓展了了游戏与抒情的空间。

综合上述文字性质与形态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中国人书写汉字的特殊性所在,它区别于字母文字的书写。这也是中国书法得以成立的条件之一。

当然,字母文字也可以顺畅地表现出节奏感,从而承载抒情的要求,然而,这种抒情所能提供的范围并不广阔,更由于没有引导出普遍的用毛笔来抒情的个性化模式(在下一章节有详尽论述),所以逐渐因其装饰性强,成为一种美工方式而不是抒情方式。如果让懂英文的中国人用毛笔去书写英文,我相信也可以写出各种风格和美感,可以达到抒情的境界,但是西方人自己已经不会建立这样的抒情模式,特别是,不会因为这种抒情模式的逻辑成立而产生出相应的书法社会生态。实际上,中国书法之所以成立,很大程度依赖于一个庞大的善于用毛笔写字的文人群体。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部分,书写与工具

人类是能够创造工具使用工具的高等动物。这个定义并不严密,却对我们展开话题很有用。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永远生长的欲望,人类发明了千奇百怪的工具来满足这样的欲望。一部人类发展史,至少是一部工具发展史。工具与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无工具环境支撑的思想,也没有无思想支持的工具,本质上说,工具就是思想内核的外化形式。

人发明工具,是对身体(包括社会组织,包括大脑)的延伸和深化,在长期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人与工具合为一体了。越是高手,就越是把工具长在了自己身体中。高级的骑手,人马合一,高级的剑客,人剑合一,高级的政治领袖,人国合一。

由于工具与人的精神活动如此高度相关,我们也就无法忽略书法工具来探讨书法问题,又由于使用工具存在技法问题,所以,技法与工具也是紧密相关的,谈技法,不能不谈工具。

中国书法史,是可以用工具史来表述的,工具的演变,就是技法的演变,也是书写者精神状态的演变。有怎样的精神状态,就会有怎样的技法去表达,就会去选择怎样的工具来表达。虽无法做到一一对应,但大体脉络还是高度相关的。这一点在我们研究和阐述的过程中尤其重要。

人类,进而动物类,都有一种耽于玩耍的天性,这种天性也许并非完全来源于生存的需要,母狮与幼狮的玩耍可能出于捕猎的教育,也应该包含情感的传递。

玩耍会演变为游戏,游戏是有社会性的,必须有规则的制约。之所以要有规则,是因为游戏的本质动力是争胜,没有争胜就没有游戏。

书写文字这样一种人类活动,最终演变为一种玩耍乃至游戏。何时、怎样演变成的,还需要进一步考证研究。总之,写字这种活动已经不是简单地完成现实需要。比如那个卖油翁,他只要把油从大容器中装进小容器中就已经完成现实需要了,但他偏偏要给自己设置障碍,用一个铜钱遮住瓶口,然后将油倒进去,来显示他一滴都不沾染铜钱的绝技。同样,屠夫庖丁,最终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地步,这并不是解牛的初始目标。

通过设置障碍增加难度来达到目标,这样的行为过程能够展现参与者的生命力,他的智慧、他的意志力、他的体力,这是一个综合的考量,越是难度大的游戏,就越能够展现一个参与者的生命品质。

写字就是一种游戏。首先它必须规范(有规则),不规范就不是一个共同使用、可以交流的工具了。人们在反复遵守这种规则的过程中,形成了水平高下的评判。比如李斯,就是写的好,再加上他的身份,所以让他来写始皇帝到此一游昭告天下的碑文。一开始的时候,也许并不是自觉的,更可能是自然的。但是由于人类争胜的本能,并且将胜利者的“作品”拿来炫耀、当作范本拿来学习的时候,审美的要求出现了。胜利者的痕迹就是美的,这痕迹的特征就是审美范式。

(我对现有的美学体系,要么不知所云,要么不屑一顾。如果让我有机会对美学发言,那么我的研究出发点是,所有的美,都是人类争胜的结果或者副产品,本质上是强者的规定,没有什么主客观问题,也没有什么自然美艺术美的问题)

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工具。书写文字也必须依赖于工具。两种工具都有它的使用规则。

理论上,当汉字成为体系的时候,就应该会有游戏的产生,进而产生了游戏中的赢家——书法家,以及他的作品所代表的形式感特征——审美范式。但是由于时代过于久远,信息已经模糊或者消失,我们已经很难追溯甲骨文的构成规则、书写规则,更对甲骨文的书写工具只有猜测而无实证,对甲骨文的书写主体也无法确认。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国的文字书写,很长一段时间停留在“硬笔书法”阶段,直至商周。秦汉是由硬笔向毛笔过渡的阶段,汉以后,则是毛笔占据主流的阶段。尽管有一些反例,比如远古陶器上的墨痕,比如甲骨片上未刻之前的朱痕墨痕,但是,客观上看,无论奏刀于甲骨,还是铸铜之前的泥范,他们能够表达的形态复杂性,都远远比不上毛笔。而恰恰,在毛笔成为主流书写工具之后,书法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游戏,有了比赛争胜者(钟张二王),有了审美范式,有了流传千古的名帖。

第三部分,工具之魂——毛笔

书法工具是一个系列。有笔,有载体纸,有颜料墨。这其中,笔是灵魂。没有墨可以用朱,可以用漆,没有纸,可以用砖用竹用木,而没有笔,则什么都没有了。

毛笔在书法形成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很大。在二维平面(由X轴、Y轴来决定)中,毛笔不仅可以在纸这个平面内朝各个方向运动(有直线、折线、弧线),还能做垂直于纸面(Z轴)的“上下运动”,这就是“按”和“提”,反映在纸上,就是墨迹的粗与细。软的毛笔在Z轴上的运动,是中国书法臻于神奇之要轭。

最早的书法,由于使用“硬笔”,第三维的特征就非常弱,它主要依赖平面的文字造型,表现力主要围绕X、Y轴展开,笔画粗细变化不大。因此,它或瑰丽奇崛、或方正庄严的字形构成,就是最主要的审美特征。这也是商周古文字能够立足于中国书法史的重要因素。

由殷商入周,青铜器大量使用,其铭文的第三维特征略强于甲骨,主要是因为硬物在泥范或者蜡模上刻字,比在龟甲、兽骨上刻字更能体现第三维的特征,因为被刻写物是软的。只可惜由于铭文要经过反复翻模,最终我们看到的铭文,其所包含的“笔意”,已经损失过多。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随着毛笔的大量使用,第三维的特征开始明显起来。秦简、以及更早的六国帛书、竹简、木牍、陶书等,已经清晰地体现出笔画的粗细,这就是软的笔毛碰到硬的书写载体的必然结果。刘汉一统天下后,民间的书写活力被纳入到新的体系中,这才产生了汉隶这种第三维特征显著的字形。书写者们迷恋这样的表达方式,以至于汉隶最重要的特征是长横或者长捺的波磔。汉隶对秦篆的解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第三维的加入使得笔画粗细对比明显,一是对撑满方框的字形约束的破坏和对弧形笔画的平直化、简略化。这次解放,奠定了中国书法“唯笔软奇怪生焉”的基础,同时拓展了X、Y、Z轴三个方向的表现力。

由此,中国书法的历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东汉时期是最重要的转折点。那时,终于出现了一些以善书为名的人物。笔法,成为当时秘传的家法(钟繇为获得韦诞的蔡邕笔法秘笈而舍生忘死,掘墓而得,临终传其子),而笔法的构成,除了字形以外,最为重要的是笔画的粗细及其变动频率。

第三维特征到了王羲之时代,获得了主动的、归纳性的强调。古质而今妍的“妍”字,是对第三维表现力的正面评价。质,就是笔画粗细变化不大,所以质朴;妍,就是在除了笔画的流转猗侧以外,增加了粗细变化,点画、结体的形状多样化,表现力必然丰富起来。

唐代,特别是盛唐以后,在楷书中也强化了第三维的运动,但由于强化过度,华饰过度,终成硬伤。至此,楷书的艺术性书写开始走下坡路。而草书的艺术性书写,则跃上巅峰,张旭、怀素是第一个华彩乐段,尽管宋以后由于面目过多产生了审美疲劳,焦点不集中,但对第三维的创造性运用,不断地推动书法艺术潮流起伏,特别是,在王羲之体系之外,在有特色、有破坏性的书家中,强调第三维是他们的共同特征。笔画粗细落差之大,节奏之丰富多变,令人瞠目。徐渭的例子极为突出,其他如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郑板桥等都有着独特的个人面貌。

第四部分,书法的诞生

回到东汉。

更为“糟糕”的是,中国人发明了纸。最迟在东汉,集约化地造纸已经形成。纸,成为主流的文字记录载体。

如果说以前,人们还会珍惜笔墨的话,现在,则可以大肆挥霍了。

这已绝不是一件小心翼翼的事——不是甲骨文,那小如蚕豆豌豆绿豆甚至芝麻;不是在竹简上,那有一条条一片片的限制;不是在帛上,它们极为珍贵,即使王侯的随葬品,也只有寥寥数张。现在,呈现在书写者面前的,是一张宽阔而廉价的纸,可以用柔软而有弹性的毛笔,随意挥洒开去!

所以,最迟在东汉,中国书法,诞生了。而且,诞生的初期,就有了草书!当然应该是草书,因为它放纵、自由,满足了书写者的欲望。

赵壹《非草书》,从他的出发点,“非”得对,然而令赵壹没有料到的是,他揭露了书法的灵魂——书写的愉悦,可以游戏,可以抒发情怀。自此,书写除了记录文字的功能,更具有了承载精神活动的功能。

那时,书写者,必为识字者,识字者,多为士人官人,他们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书法之所以成为高级艺术,因为它首先独立于“术”之外,它不是一种专门的手艺,不以此谋生,非匠者所为,而是文人之雅兴。

这与今天的专业书法家不同,今天的书法风气大坏源自于明中期。中国书法最灿烂的阶段,恰恰是没有专业书法家的阶段,我们今天称之为书法家的那些人物,在当时,无书家之名号。旧唐书《颜真卿传》,仅在末尾着三字:“尤工书”,新唐书则十二字:“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部分文章转载于互联网,若侵权到您的权利,请联系 1170734538@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