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书法基础理论有哪些?孙过庭书法理论,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遗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书法基础理论有哪些?孙过庭书法理论,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遗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翻译:精神怡悦自在悠闲,是一合。感人恩惠酬答知己,是二合。时令温和气候湿润,是三合。纸佳墨优利于发挥,是四合。突发灵感欲尽其兴,是五合。心神不安事务缠身,是一不合。违背心意委屈情势,是二不合。风干气燥烈日炎炎,是三不合。纸次墨劣两不称手,是四不合。情呆志怠身疲手懒,是五不合。
虞世南用笔书法理论
用笔时羊腕必须轻松而空虚。用笔过于迟缓就没有筋了,过于迅速就没有骨了。如果用侧笔就迟缓不流畅,结果写出的字就肉多骨少;用竖笔就毫端太直,写出来的字显得干枯,露出骨来.领悟了其中的道理,就可以做到笔画虽粗却能锋颖锐利,笔画虽细却能强壮有力,长的时候也不觉得它是多余的,短的时候也不嫌它有什么不足之处。
蔡邕书法理论
作书,是闲散的事。要作书先散心,放纵情性,然后作书。如果迫于事务,虽有中山兔毫这样的好笔,也是写不好的。大凡作书,首先要默坐静静地思考,任情适意,不要与人交谈,心气平和,神情专注,如同面对皇上,这样就没有写不好的了。
作书的准则,必须心里有书的形象。像坐像行,像飞像动,像往像来,像卧像起,像愁像喜,像虫吃树叶,像利剑长戈,像强弓硬矢,像水火,像云雾,像日月。纵横都有物可象征的,才得称之为书法。
用墨理论
用墨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书家所重视,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述书下》中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为书艺一大关键。”董其昌则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故历代书家都非常注重用墨这一书法技法的运用与研究。
第一节、浓墨
古人作书多用浓墨,墨浓如漆,写在白纸上黑白分明,极其醒目。字迹清晰秀丽,神采外耀。
浓墨易见其厚重、凝练、神韵尤佳,但非功力至深者不能达此妙用。清代刘墉有“浓墨宰相”之美誉,他博通经史,擅长丹青,墨迹临帖功力极深,他正是在丰腴、厚重的方面见其真力祢漫。
现场示范,个别指导
第二节、淡墨
淡墨介于黑与白之间的一种间色,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淡墨与用水的技巧密切相关。近代有不少书家喜用淡墨,用得好自然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清代王文治善用淡墨以表现萧疏秀逸之神韵,有“淡墨探花”“淡墨输株”之美誉。
现场示范,个别指导
第三节、涨墨
涨墨指的是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然而涨墨之妙,在于保持线条基本形态的同时又有朦胧的墨趣,使线面交融。若以宿墨书写,水分从点画中分离,渗化出来,笔画清晰,有骨有肉,则另有一番情趣,明未清初神笔王铎在涨墨的运用上别有滋味。
现场示范,个别指导
第四节、干笔(渴笔和枯笔)
渴笔指笔中淡墨所含水分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枯笔则指笔中浓墨所含墨水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前者由于水的作用苍中见润泽,后者由于浓墨的第一节作用苍中见老辣。二者皆易出现飞白效果。古人的“飞白书”是汉灵帝时书家蔡邕见一工匠以帚蘸垩(白色石灰浆)在墙上平刷时所形成的笔触而有启悟,遂创“飞白书”,此书现已失传。后人很自然地将这种笔法运用到行草书中,虚处见实,痛快酣畅,苍劲古雅,朴拙老辣之威,这种笔法是笔毫平铺或翻绞于纸上,运用笔力和速度所产生的一种自然效果。
现场示范,个别指导
第五节、湿墨
湿墨是指笔中含水多,书写出的点画的丰腴。倘笔力不足,运用湿墨会出现见墨不见笔,成为有肉无骨的“墨猪”。
墨法技巧颇多,笪重光说“磨墨越热,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欲润,蹙毫用之则浊。”康有为也总结道:“干研墨则湿点笔,湿研墨则干点笔。”除了水墨变化的技巧外,蘸墨次数及蘸一次墨写的字数的多寡所形成的由浓到枯的节奏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墨法技巧之一。如果‘副作品之中同时出现枯湿浓重的变化,可增强作品的韵律美。如《祭侄文稿》,这是技法纯熟,功力深厚的表现。不能为变化,更不能硬性追求某种墨色效果,否则反而会显得做作俗气。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