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公众号: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下载书法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书法中运指是什么意思 运指是怎么运的

0 2021-12-27 17:11:17

摘要:  所谓转指是指用指捻动笔管,以指运笔(即运指);运腕是指依腕运笔,二者均为运笔技法。在看待运腕与运指的问题上,书法史上有过一场叫“运腕运指之争”。这场争论由来已久,影响一直到现在。以下就是本篇文章的详细介绍,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所谓转指是指用指捻动笔管,以指运笔(即运指);运腕是指依腕运笔,二者均为运笔技法。在看待运腕与运指的问题上,书法史上有过一场叫“运腕运指之争”。这场争论由来已久,影响一直到现在。以下就是本篇文章的详细介绍,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相传东晋王羲之在《笔法论十二章》中提到“豌脚(兆刂)斡,上捺下撚,始终转折,悉令和韵。”撚即捻。要想使笔管以自身为轴旋转一个角度,运指最为便捷,如果不用指,就需要腕、肘或臂在更大的范围内活动。这里一个捻字,说明了王羲之是不反对运指的。

唐代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谈到他问张旭“攻书之妙”时张旭答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

这里虽未正面提到腕与指的问题,但仍可明白,如只强调运腕而否定运指,则难免“拘挛”而无法使其“圆畅”的。

唐人卢携曾提出“凡用笔,以大指节外置笔,令动转自在”,执笔“拳心须虚、虚则转侧圆顺”的观点。

北宋苏轼在《论书》中说:“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

显而易见,苏轼十分重视运笔中指的作用。

宋另一位书法家黄庭坚认为:“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他把心、腕、指合为一体的认识无疑更为客观贴切。

应当说,运腕运指的问题到此已有结论,可是,南宋姜夔提出:“大抵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单独“运腕”的主张,并主张坚决摒弃运指,书法史上的运笔之争大概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见潘景年《“运腕运指”说》)。

此后,明代丰坊主张运腕而排斥运指。清末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也认为包世臣论书“以其要归于运指”是“粗谬可笑”,“故亟正之”。近代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也对包世臣等人的运指主张提出了批评,并声明:“这个问题关系书法者甚大,所以不能缄默不言。”潘天寿在《中国书法简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关于执笔的方法,自来各家的议论是非常杂乱的,其中最荒谬的是两件事:一件是所谓拨镫法的搅不清,一件是‘运指说’的行不通。”邓散木在《怎样临贴》中强调:“首先要注意的是,写字必须以手腕运笔而不可用手指运笔。”等等。

以上诸家书艺精湛,蜚声中外,且德高望重,令后学景仰之至,然其主运腕而排斥运指之说却有待商量。

我们认为:广义地讲,正确的运笔方法应当是腕与指的互相配合,互为补充,是腕指并用,甚或是身、心、腕、指的谐调一致的动作。

如果非要对运腕与运指说出个孰主孰次来,回答是,可能会因人、因笔、因书体等因素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即便强调运腕为主,也决不应主到完全排斥运指的地步。

我们还认为,品评一件书法作品最终还是要看作品,看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而不是看它是采取什么方法创作的;我们甚至认为,为了达到创作一幅理想作品的目的,作者可以选择各种方法,直到"穷变态于毫端”,创作出自己理想的作品。

一般说来,运指法的使用在用笔方面,特别是使用软毫笔(如长锋羊毫)进行创作时,要作较为复杂的曲线运动,单靠运腕很难使笔锋调整到理想的位置。这时只要适当(有时是不自觉的)加上运指动作,使管随指转,锋随管旋,便能克服软笔弹性小、手腕运转有限的缺陷,能够比较轻巧地完成运笔动作。

近代不主张运指的书家,同时也不主张使用软毫笔,尤其是长锋羊毫笔。在字体方面,篆、隶、草书的创作可以配以运指的技法。在线条的表现方面,运指法的运用更适合于表现圆滑、流畅的线条。

在作品风格方面,运指法较适合表现酒脱、超逸的书风。此外,还可根据各人的习惯和生理方面的条件适当应用运指的方法。

须指出的是,行笔过程中改变点画方向时(最易失控)以手指捻动笔管(运指),目的在于使笔尖保持在点画中央(中锋位置)或书者所理想的位置。这在书写速度不快时尚可,在书写速度较快时却不能做到,同时,单纯或过多地使用这种运笔方法也会流入弊端,是不可取的。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部分文章转载于互联网,若侵权到您的权利,请联系 1170734538@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