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书法作为中国艺术的典型代表,也在内部结构中体现了这种“心”的观照,具有“感知性、技术性、艺术性、文化性”,对应的即“生理指征、技术特点”、情感脉动、意识节奏、思维方式、生命态度“”。每一个境界都对应着一个带有“心”的核心汉字。美,即来自一种心的相应。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书法作为中国艺术的典型代表,也在内部结构中体现了这种“心”的观照,具有“感知性、技术性、艺术性、文化性”,对应的即“生理指征、技术特点”、情感脉动、意识节奏、思维方式、生命态度“”。每一个境界都对应着一个带有“心”的核心汉字。美,即来自一种心的相应。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生理指征——息
艺术发于人对自然的观察,这个观察首先就是生理与自然规律的对应。生命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活着”,而“活着”的最主要的即是生理指征,具体来说,就是呼吸和心跳。“息”字有两部分组成。“自”是鼻子的象形,表示自然呼吸。“心”则是那颗跳动的心。
所以,“息”的本义即是生命之核心体现。“息”即是呼吸心跳的综合感知体验,判断生命迹象,也主要参考二者。《庄子·逍遥游》中说: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有息,才知有生,艺术的基础特征,也是有一种活力,这种活力要和生命基础相适应。
任何艺术形象都是在创建一个虚拟的鲜活生命,而非制造一具真实而精致的死尸。“息”是生命的象征,故而古人称子女为“子息”。
苏轼在论书法时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
书法并非简单的视觉上的笔迹,乃是构建一种生命的律动墨痕。墨痕,是书法的造型。所有的艺术,都是首先构建具有生命性的造型。若无此特征,则只限于肤浅装饰和感官刺激。气来自呼吸,力则是骨肉筋血为前提。有力气,才能运化艺术的生命状态。
“息”除了指宏观生命特征之外,又细节的表示呼吸之间的间隔。呼吸法门称之为“出入息”,这里的“息”即呼吸中的停顿,由此“息”又表示停止、消除。这里则说明了生命是有一种节奏的,呼吸与力度,都是在一种良性的节奏中体现。故而炼气者关注的,恰是中间的间隔的“息”。这也是“休息”的本义。
看书法,是看一幅生命的呼吸力度的节奏感。“提、按、顿、挫”乃是呼吸与力相合的节奏。而这种节奏是内化的,因为节奏平稳,故而外化体现安然细腻。若不明此理,外现呼吸急促与力度,则是一种病态的夸张展现,与真意相去甚远。
由此我们可知,艺术的生理特征调整,即呼吸与力度的内在充盈焕发无限的外在创造力。于是我们看古人在艺术中的状态调整,就会豁然开朗。东汉蔡邕《笔论》中说:“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技术特点——态
艺术毕竟不是空谈,艺术的体现需要技术作为重要的方式和渠道。艺术的技术特点是最外化的,也是最能起到支撑呈现的作用。是一种能力的展现,有技术特点,艺术所承载的理念和情感才能表达出来。中国艺术把技术呈现的称之为“态”。
“态”的繁体字写作“態”,是由“能”和“心”组成。“能”是能力,“心”是内在情思。段玉裁注《说文》云“態”:心所能必见于外也。”技术不可以独立于心之外,内心之能由内而外表达的,才是艺术的技术。古人书论所说书法的技术,都是在具体情境中说明,割裂与心的联系的技术呈现,是杂技而不是艺术。
人之技能,外化于动作,称之为姿态。所有的艺术行为,也皆因此而呈“态”,审美者即是由审态开始。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不是态,也因此可以推其内在如何。故而,“态”才是中国艺术中对技术的正确表述。
苏轼论智永书法: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刑,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外矣。这是苏轼通过智永的笔墨之态,看出其外在规矩地引用先祖王羲之笔法,而内在则充满变化。故而,智永本可以因其内在丰富而“变动外化技术(变态),而其不用,是因是方外之人,志不在此。
而评价蔡襄书法的时候,苏轼又说:“独蔡君谟言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此句是夸奖蔡襄内外充盈通透,故而技术可以变化无穷。可见,不同处境的人,其“态”的展现也是不同的。
书法的技术,亦是在模拟人的状态,故而书论形容技术,却多是拟人。字体不同,风格各异,却都是对应着不同性格气质的人,如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正如明代徐渭所说:古人论真行与篆隶,辨圆方者,微有不同。真行始于动,中以静,终以媚。媚者,盖锋称溢出,其名曰姿态。
故而可知,为何内外不均为“病态”,刻意的技术呈现即矫揉做作,称之为“惺惺作态”。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