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外国人首先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形式是陌生的,所以会感觉到神秘而好奇。而当你的艺术触碰到了共通的领域,他们也能感受到,不需语言解释。中国的书法,其实是徒手线的高级境界,完全可以和很多国外的绘画家切磋交流,在视觉艺术的高度上求同存异。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外国人首先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形式是陌生的,所以会感觉到神秘而好奇。而当你的艺术触碰到了共通的领域,他们也能感受到,不需语言解释。中国的书法,其实是徒手线的高级境界,完全可以和很多国外的绘画家切磋交流,在视觉艺术的高度上求同存异。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经历希腊之行,笔者思考了很多,总结之下,认为中国艺术在国际上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差异化的表达民族特色:即外国人没感受过的“中国特色的形式”。
中国文化艺术的种类颇多,从广度上来看,向外国人介绍都介绍不完。这是一种横向的展示方式,似乎体现的是形式广博的艺术门类,这类展示多是一种“并集”的展示,引发的是好奇,而并非是共鸣。
还有一种是在共性艺术属性中表达中国特色。即共性下讨论中国式独特的处理方式。寻找人类感知共通之文化旨趣,摸索差异化个性表达,并创新具有格局的艺术呈现形式。这是一种“交集”的探讨。这需要在熟悉本国文化艺术的同时,也对共性的部分有充分了解。
早年去美国的李小龙,其实就完成了这个事情。他的截拳道就是在探讨人类搏击术的高度去思考中国武术,而不是站在一个中国武术的角度去表演一种不同形式。内在的视角没有民族之分,而外化的却有中国特色。这种格局视野就让他享誉国际。
我们看到更多的中国艺术展示,大多是第一种,而第二类是其实才更有意义的,更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彰显。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体现对本国文化的深刻认同,更关键的是可以有自信在人类共通的领域中展现自己文化的优长。
比如,中国笛手就更应该和西方长笛手探讨不同的管乐处理方式,关乎技术引发的情感表达,意识节奏,由此研究其中审美与文化属性思维方式的差异。这方面,已故的中国笛子音乐家俞逊发先生就是个中翘楚。
俞逊发先生开创了“山水笛派”,早已不局限于竹笛的技术表达,而更多的是在诗词的山水意境中汲取养分。他的经典作品如《琅琊神韵》《秋湖月夜》就是典型的代表。而且他在很早的时候就与西方管乐家切磋交流,并用实力表达了中国竹笛独特的表现力。
早在1993年的长笛顶峰现场音乐会上,俞逊发先生就和荷兰横笛手Chris Hinze、印度笛管大师Seth和日本尺八高手关一朗共同演出,他们“世界四大笛”在现场即兴创作,试图呈现东西方音乐的不同之处与融合的可能。
俞逊发先生的这种探索是非常让人敬佩的,是共性中追求个性,在世界格局中寻找民族定位的方式。据说,俞逊发先生用他的竹笛征服了所有人,他的中国低音大笛有一种丰富的表现力,带人进入了如梦幻般的中国意境之中。
外国人并不会因为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而会忽视其艺术在感知上的优越性。曾经看过一个节目,外国的声乐家第一次听到中国京剧的发声方法而惊叹不已。他的惊叹并不是因为这种新奇的形式,而是在共同的声音处理上,他看到了另一种没有想过的处理方式。
这个前提,是你必须有技术和审美自信,和另一派高手对话,而不是回避问题。
有自信的中国文化人,要到礼仪之邦交流礼仪,要到艺术之国探讨艺术,要到哲学之域讨论哲学。这样才能真正发现自己问题,不断提升。而不是到蛮荒之地展示礼仪,到艺术国界展示逻辑,到哲学之域彰显技艺。
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不应只用文化隔阂和文化差异来展示自己。而是要站在更高的世界和历史格局下,用开放而自信的心态去充分交流,找到自己文化不断发展的定位。进而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的独特艺术表达方式。
所谓文化,应是此意。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