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公众号: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下载书法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什么是楷书什么是行书 行书与楷书的区别

0 2022-04-01 15:24:15

摘要:  启功先生在《论书札记》:“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这是其原话,其意思大概是:写行书要有楷书的法度,点画的位置关系应该有楷书的稳定性,而写楷书要有行书的呼应关系,点画连接呼应间显灵动。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启功先生在《论书札记》:“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这是其原话,其意思大概是:写行书要有楷书的法度,点画的位置关系应该有楷书的稳定性,而写楷书要有行书的呼应关系,点画连接呼应间显灵动。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理解这句话前,我们先来探讨什么是楷书,什么是行书。

行书与楷书的定义

楷书的定义: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摘自百度百科)

以上定义重点强调:“方正”、“平直”、“端正”、“楷模”。

也就是说,楷书应当横平竖直,字形方正,是汉字的楷模。这是从外形上定义楷书,然而却没有从笔法的角度去解释定义。

行书的定义: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摘自百度百科)

意在强调行书书写速度比楷书快,比草书慢,仍然是在外性上定义行书。

下面从笔法层面剖析行书与楷书的区别。

行书与楷书在笔法上的区别

在笔法上,行书(或者草书)与楷书最大的区别就是转折处,行书在转折上一般为圆转或者绞转,提按幅度较小,而楷书在转折处是提按,并且幅度很大。这从本质上解释了他们的区别。

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下:

如上图所示,在折笔处,行书的提按明显较弱,而楷书转折处,应是先提笔,后按笔,并且提按幅度较大,而行书基本没有提按(或者比较轻微),或绞转转笔,或轻微转动笔杆而转笔,收笔处往往渐渐提笔,最后出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书写感受。

既然楷书与行书有这么大的区别,为何“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

如果对于唐楷这样纯粹而成熟的楷书而言,这句话其实没有实际意义。

行书宜当楷书写?

首先,在用笔上,行书与楷书存在巨大差距,怎么能当楷书写呢?

启功说行书要与楷书一样的聚散结构,行书结构须符合法度。

这句话我们首先要高清楚什么是法度?结构如何聚散才符合法度?

比如我们要写一个“书”字的行书,“书”字结构如何写才能符合法度?我们列举古代名家书写过得“书”字,如下图所示:

以上所有“书”都是名家书写,每个人写的都不一样,有的胖、有的瘦,有的密、有的疏,并且空间结构可有着天差地别,若论法度,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条:

1、书写笔顺较为固定。

2、字的写法较为固定。

3、横画较为等距。

其他便无。

若论结构聚散(聚散指疏密关系和收放关系),请问有固定的法度可言吗?

显然,书家在写字的时候,是随性随意书写,不受约束,因此各家书写不一,形态各不相同,无法便是法。

因此无论从笔法上,还是结构上,实在很难理解“行书宜当楷书写”的结论。

如果真要说的能当楷书写,那么就是练习楷书后,可能行书写的更加“漂亮”吧,但这样的后果是会把行书写死,被框在楷书端正稳定的法度里无法自拔,很难写好行书,更不用谈如何写好草书了。

因此,启功所讲的“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说不通。

楷书宜当行书写?

楷书能不能当行书写呢?

依前所述,笔法上是讲不通的,而依启功所说,点画顾盼始不呆板,意即能使楷书写的生动活泼,呼应流畅。

那么我们以唐楷为例,来一探究竟,如下图所示:

其中,智永和赵孟頫的楷书是比较符合启功所说,确实存在较强的点画呼应关系,活泼生动。启功的“启体”亦是如此,他们的楷书偏于行书,楷书能当行书。

启功的“启体”

但是其他书家的呢?真的能看出如行书般的呼应关系?

恕笔者愚钝,实在看不出来有什么呼应关系,你怎么就那么肯定他们写的时候没有重新起笔?

也许会有人说:楷书之所以强调呼应关系是因为强调书写的流畅性,是一种状态的描述,不是说能不能看出来。

但现在问题关键在于就算你书写的不流畅,时常断笔蘸墨,也很难看的出来,笔者当年没有练行、草书的时候,写楷书不是照样获奖被人夸吗?

所以,如果你写的是唐楷(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等人的楷书)这样成熟的正楷,更本不必当行书写,只要清楚笔顺关系,笔尖在空中划过的轨迹自然是顺畅的,根本没有必要在意是否需要练习行书或者注重行书的笔意,“楷书宜当行书写”等于没说,因为呼应关系是笔顺的问题,一笔写成(不大幅度提笔,不蘸墨,不换笔的书写状态)的楷字必定顺畅,与是否需要练习行书无关。

而写成智永那样的楷书确实需要行书的基础,因为智永的楷书不像唐楷,偏于行书(提按速度和幅度在行书与楷书之间,为“行楷”),赵孟頫亦是如此。

至于“呆板”问题,则更简单了。

智永和赵孟頫那样偏于行书的楷书因为加强了行书笔意,确实不呆板。

但是欧阳询那样的楷书,基本没有行书笔意,为何不呆板?

因为欧体“险绝”,欧体的结构独具匠心,于平正之中求不正,变化莫测,故不呆板。而颜体大气磅礴,笔画形态不一,字势有别,故不呆板。

欧体和颜体的生动性不是靠行书的呼应连带笔意,而是靠点画形态和结构字势的千变万化。

因此,启功所讲的“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不一定正确,对启功一类的行楷而言是说得通的,对唐楷而言是说不通的。

楷书掌握节奏 行书加强生动

经上述论证,启功先生所说的“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不完全正确,但并不代表学习楷书就可以不学行书,学习行书可以不学楷书了。

“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是有道理的,只是其理不在“聚散和顾盼”,而在“生动和节奏”。

“行书宜当楷书写”之理:学楷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训练自己的书写速度,将自己的速度慢下来,写行书才会又快有慢。

“楷书宜当行书写”之理:学行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掌握字形结构的多变性,无论疏密、收放、粗细的变化在行书里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我们可以将这些生动的变化带入楷书中,写出欧体的“险绝”,造出不同的“字势”。

因此行书与楷书是可以互补的。

部分文章转载于互联网,若侵权到您的权利,请联系 1170734538@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