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唐代有一位鲜为人知的书法家——薛稷,被后人称为初唐四杰之一(初唐四杰分别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很显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名气远大于薛稷,薛稷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如前三位,后世鲜有人学习薛稷的书法,因此造成很多人对薛稷不甚了解。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唐代有一位鲜为人知的书法家——薛稷,被后人称为初唐四杰之一(初唐四杰分别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很显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名气远大于薛稷,薛稷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如前三位,后世鲜有人学习薛稷的书法,因此造成很多人对薛稷不甚了解。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那我们还有必要了解薛稷吗?
当然有必要,特别对于想要在书法上有所成就的人就更有必要,同样书法出众,为何薛稷就显得较为冷清?
如何把握书法中的传承与创新?
薛稷生平事迹
薛稷(649年—713年)出生官宦世家(古代书法家基本出生名门望族),由于诗文卓越,善于书画,在武则天时期累迁至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礼部郎中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属于国务院干部,中书舍人为皇帝、太子亲近大臣,传宣天子诏书。
唐睿宗李旦登帝即位后,由于李旦与薛稷关系很好,并且两家儿女结为亲家,于是仕途之路直线上升,任工部、礼部尚书,封晋国公,无论是职位还是受到的恩宠,群臣莫能与之争。
然而好景不长,李旦登基两年后,禅位于唐玄宗李隆基,由于因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等人密谋政变,事泄被杀。薛稷以知情不报,亦被赐死,享年65岁。
薛稷为人忠诚正义,清高孤傲,从他的画中就可窥出一、二,薛稷爱画鹤,并且造诣极高,深受李白、杜甫的赞誉,可见鹤在薛稷心中的地位,同时也能感受到薛稷崇尚鹤所代表的长寿、吉祥、高洁的品质。至于最后的赐死实在匪夷所思,现今已无从考证。
对于薛稷的艺术成就,“诗不如书,书不如画”一句即可概括,现在我们只谈其书法。
薛稷书法欣赏
薛稷留存至今的书法作品很少,有楷书薛稷《涅盘经帖》、《信行禅师碑》、《升仙太子碑》等。现在我们以他的代表作《信行禅师碑》来欣赏其书法特点和艺术风格。
《信行禅师碑》
薛稷的《信行禅师碑》总体上,呈现筋多肉少,结构开阔,布白舒朗,给人以干瘦的灵气,与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风格较为相近。
北宋著名鉴赏家董逌也说:“薛稷于书得欧、虞、褚、陆遗墨至备,故于法可据。然其师承血脉,则于褚为近。至于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自别为一家。”其中“于褚为近”说的颇有道理。
1、用笔
《信行禅师碑》在用笔上筋多肉少,用两个关键词形容:“瘦”、“柔”。
“瘦”:此碑的笔画基本上不粗,线条粗细均匀变化,没有褚体粗细变化那么大,虽偶有粗笔,但相对较少。
褚遂良的字大分部有极细极粗的地方,而薛稷则粗细均匀,这一点与欧阳询相近,毕竟他也学过欧阳询。
九成宫
在粗细这一点上,《信行禅师碑》似乎并没有什么体别之处,它与《九成宫》相比稍细,因此线条中的肉较少,表现出瘦瘦的线条,与《雁塔圣教序》相比则缺少粗细变化。
2、结字
薛稷的结字才是亮点,字中追求“疏朗”之感,字形宽阔,结字横向取势,与褚遂良追求的风格极其相似,但是两者却有不同,褚体在粗细对比上体现“疏朗”之感,而薛稷在结字布白上产生空旷之感,正如董逌所说的“结字疏通”,因为薛字的粗细上的对比并不强烈。
这种情况在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中表现地尤为突出。
另外,薛稷的结字较为开阔,字形较大,这是为了追求“舒朗”之感而造成的。这点又与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大不一样。
薛稷《信行禅师碑》的结字追求舒朗的风格,但是由于结字较大,导致其字较为开阔大气,又因笔法瘦细与柔韧,让其字产生一丝丝灵气,因此整体看上去,干瘦灵动,舒朗开阔。
另外,其结体也非常稳重,这种结字的“和谐”之美是每一位书法大家必备的书写技能,这里我们就不再祥述。
书法中的传承与创新
薛稷的书法确实是非常精到,但是与欧阳询、褚遂良相比,名气冷清很多,似乎薛稷的书法风格还不太受欢迎,诚然,他的字掺杂了太多的褚体味道,自己的风格并不十分突出,即创新度不够,造成很多人更愿意选择褚体,而不是薛体,小编也更倾向于喜欢褚体。
因此我们在继承古人的传统上必要有自己的风格,并且这种风格越突出,对后世的影响就越大,清代姚孟起学的欧体惟妙惟肖,终却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临出帖。而这种没有临出帖的人在古代占绝大多数,可见书法中的创新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当然,我们并不需要因为没有临出帖而难过,临的足够好、足够像也能成为一代大家,这已经非常不错了,在元明时期,很多名留史册的书法大家虽然风格相近,近乎赵孟頫、董其昌之风,与魏晋风格类似,如柯九思、康里巎巎、唐寅、彭年等人,他们一样可以成为时代的佼佼者,一样会被后人记住。
所以学习书法一定要传承古人之经典,在临摹古人的基础尽力去创新,至于能不能创新、风格是不是足够另类,这已经不太重要了!自己应顺着个人的喜好学习书法,切不可一味最求名利,不然就背离了书法学习的本质,堕入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