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公众号: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下载书法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中韩当代艺术的异同

0 2022-08-30 09:10:11

摘要:    在中韩建交30周年与“中韩文化交流年”的契机下,“共感·流觞:中韩当代美术交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正式开幕,邀请韩国艺术家姜亨九

  在中韩建交30周年与“中韩文化交流年”的契机下,“共感·流觞:中韩当代美术交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正式开幕,邀请韩国艺术家姜亨九、李承祚、李二男、李嘏昀、刘奉相、明利植,与中国艺术家曹斐、陈克、陈侗、范勃、冯峰、方少华、胡介鸣、李景湖、秦晋、宋光智、杨诘苍共17位在两国当代艺术领域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进行对话。本次展览由中方策展人陈晓阳和韩方策展人崔安娜联合策展,展览开幕式以线下加线上的方式进行。中韩两方策展人和参展艺术家,对本次展览引发的亲近和交流发表了各自的观点。这场展览被形容为“展现通过美术拓宽两国文化艺术理解维度信心的成果”,展览搭建了中韩交流的桥梁,意义深远。

  大韩民国驻广州总领事馆韩在爀开幕致辞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范勃开幕致辞“中韩两国之间活跃的艺术文化交流各自为本国的当代美术发展注入了活力。在此基础上,本次展览意在呈现对同处东亚的中韩两国当代美术发展的杰出成果,进一步促进两国在当代艺术与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对话,通过艺术家们生动且深刻的作品共同探讨东亚的现代美术在当下及未来的发展可能。”

  韩方代表艺术家姜亨九线上致辞“今后我们中韩作为亚洲文化共同体,无论建交年数如何,都要继续保持深厚的纽带关系。我认为此次展览不仅有助于我们亚洲,还有助于共享世界应该追求的文化情绪。”

  中方代表艺术家陈侗致辞“文化或艺术就像语言一样,总是受地理空间的影响,相邻相近必然较少隔膜,相信我们这一次的中韩艺术展就是文化上再一次相互亲近的证明。”

  韩方策展人崔安娜线上致辞及导赏

  中方策展人陈晓阳致辞及导赏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谢昌晶宣布展览开幕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洪荣满主持开幕式近年来韩国当代艺术发展正当时。多家国际画廊进驻首尔,首届首尔弗里兹艺术展启动在即,这场发生在学院美术馆的中韩艺术对话,将为我们深入了解韩国当代艺术提供了契机。中方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为雅昌艺术网讲述本次展览的缘起、筹备和由此而引发的问题和思考。

  从作品出发本次展览是今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展览——“中韩建交30周年纪念——共感:展望韩国当代美术”延续。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受学院委托,负责此次中韩交流展在广州的策划和展览呈现工作,她谈起本次展览的缘起:“今年6月,我们得知在北京举行了韩国美术作品展,非常感兴趣。我们先对展览进行了解,包括艺术作品和参展艺术家的创作背景,然后决定推动一个更加深入的中韩艺术家对话的发生。”在原有的韩国艺术家和参展作品不变的基础上,此次展览另外邀请中国艺术家参加。从参展名单可以看到,这次既有可以看到范勃、杨诘苍、陈侗这些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也有胡介明、曹斐、李景湖、方少华等这些来自学院外、甚至广州以外的艺术家。陈晓阳介绍,“从作品出发”是本次展览挑选参展艺术家和作品的唯一维度:“他们本身在当代艺术界有着重要影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可以跟这些韩国作品在艺术语言和创作形式上形成对话,这些创作背后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参展作品的数量方面,展览也基本做到了相对均衡。根据美术馆中心对称的格局,本次展览将一楼的四个空间平均分配给来自中韩两国的艺术作品,并特意设计了一个交叉的位置,希望观众在观展过程中以一种流动的感受去体会两国艺术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共感本次展览中所呈现的作品涉及绘画、新媒体艺术、雕塑、摄影、影像、行为艺术等不同媒介。从这些作品中会看到东亚传统与全球化影响缠绕交织在他们的艺术思想、媒介选择和个人风格中。他们不只需要对当下的现实世界做出敏锐判断与深刻表达,还需要解决面对自身文化属性时的选择与建构,东亚传统中的山水、器道、物我之辩一直或隐或显。在陈晓阳看来,这种“共感”有脉可循。“首先,韩国和我们一样,都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国家,我们有很多相似的价值观和文化观。本次展览的海报因为排版的需求舍弃了英文而只留下了中文和韩文,意外发现这种交流感更加强烈,提醒我们在文化根源上的联系。其实在古代东亚,中文是这个区域中重要的的国际语言。直到今天,这种关联还在,而且变得更加丰富。其次,韩国的现代美术教育和中国一样,都发生在过去的100多年间。所以,他们在进行美术教育的时候,同样会涉及到东方传统画科,甚至会有中国画的训练和教学。同时,从19世纪中期以来特别是一战以后,在东亚各国的现代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西方绘画也已经成为另一种新传统。油画、版画等这些顺着西方美术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与媒介,成为两国艺术家都经常使用的媒介语言。”同时,陈晓阳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韩国因为有白南准等国际级艺术大师的存在,带动了当代艺术创作思潮,也影响很多创作者选择影像作为媒介。而中国的影像发展是在85思潮之后,9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从客观时间来看,中国影像艺术比韩国起步要晚,存在一些时间差,但是从作品呈现来看,并不觉得这个时间差是一个问题。从这次展览上的中韩两国的影像作品来看,在媒介语言上和技术形式来看并没有很明显的本质区别。虽然艺术家们讨论的问题不一样,但是从画面上会看到艺术语言是有相似性的,这种对比背后的问题可以继续去深入思考。”

  流觞陈晓阳发现,与中国艺术家相比,韩国艺术家在消化传统题材时,使用技法和当代艺术语言会比较自如,几乎没有限制和障碍。此次展出的姜亨九作品《虎灵》就是在铝板上作画,使用的工具也不再是画笔,取代的是电动凿子这样的工具来进行线条的描绘;李二男将中国古典绘画转换为数码技术,通过想象力,展现了郭熙看到的山水神秘梦幻的氛围。“中韩两国艺术家都有被世界各地画廊代理,出现在全球各个双年展或者艺博会上。但是我们似乎从没有细究其中的相似与差异性的存在,缺乏认真地梳理和思考。希望可以借由本次展览,去探讨两国艺术家作品在文化结构上的相似和差异,也希望能带出更多深层问题进行讨论。”在筹备展览的过程中,陈晓阳梳理了韩国当代艺术发展史。1988年汉城奥运会是韩国当代艺术的蓬勃起点。汉城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韩国开始逐渐成为了被世界关注的焦点;2002年汉城和东京世界杯足球赛,再一次把韩国推向了世界舞台。也在社会意识和文化自信方面带来转向,让韩国从国家到民间不但自豪于经济影响力的改变,也助力了文化艺术在世界交流平台上的推进。但是,韩国当代艺术发力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更早。1969年,国立韩国现代美术馆成立,1986年新馆落成搬到了首尔附近的果川。美术馆一直展出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作品,不仅有很多学校安排的合作教学,还有政府设立的文化艺术交流计划,邀请了很多亚洲其他国家的艺术工作者进行驻留,对韩国当代艺术进行了解和研究。驻留结束之后,这些研究员会把韩国当代艺术带到海外;同时,韩国艺术家的海外推广也收到了很大的重视。韩国为白南准成立美术馆,一方面收集、整理白南准艺术作品,一方面持续推出新的韩国当代艺术家。1995年,韩国就为首届光州双年展的举行投入1000万美元,直到今天,光州双年展仍旧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据统计,每年有5个国际艺术博览会在首尔举办。陈晓阳表示:“在韩国看来,当代艺术代表了一个很重要的国家文化形象,他们不断寻找机会将艺术家推至国际舞台。同时,韩国当代艺术也经历了一段不短的历史,他们如何面对东方文化系统思考扬弃而形成今天的面貌,还需要我们的深入研究。”

  展览现场摆放了很多韩国当代艺术画册供观众阅读绵延在陈晓阳看来,本次展览在广州美术学院发生,也有其现实意义。“大湾区有很多韩国人和韩侨长期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广州北部有一条街,有很多韩国商人和侨民居住在那里,形成很有韩国特色的社区。就广州美术学院来说,我在学校学习时就已经有来自韩国的同学,现在学校里还多了一些来自韩国的老师,不少年轻老师都有韩国学习的经历。本次展览帮助我们再次意识到中韩两国间更深入而长久的联系。这个联系其实早已发生,但是以前没有进行讨论。借由这个展览,我们可以讨论如何让联系更深入,有更多的相互激发。”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近年来专注于东南亚地区艺术的观察和研究,本次展览进一步拓展了美术馆的学术研究边界。“我们美术馆这几年在持续推进有关泛东南亚概念的相关研究与展览项目,这个概念并不是只限于讨论东南亚区域边界范围内的艺术,还关注相邻的东亚地区以及往西的南亚相关国家地区,甚至也可以再扩大一点到对亚太地区当代艺术的关注,这些区域在地理上本身也是绵延连续的相关区域。作为大学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本身有很好的学术资源,经过一定的梳理和规划,很多问题都可以落实到研究和教育的范围内。”新冠疫情三年以来,国际文化交流和展览都受到极大限制。本次展览通过中韩两国艺术家的作品创造难得的相聚,也借助网络通信让艺术家们在云端完成可贵对话。中韩两方也希望在新冠疫情结束后,这次对话的成果还能在韩国落地展出,届时将对作品和讨论的议题进行适当调整,以期共同探讨东亚艺术的未来可能。作品

  范勃此次参展的作品《背影》系列是近期新作,不同于艺术史上常见的神像正面刻画,而是选取了神像的背面。艺术家以仰视的角度描绘神像,尤其选择背面就更加呈现出了一种犹如“远去的史诗”般的悲壮感,在画面中创造另一种关于历史与远方的戏剧性。

  胡介鸣他最关注的题材之一是时间、记忆及新与旧的交替更迭:这是他持续提出观点和质疑的主题。这次参展的作品是《空间探测计划/2022家》系列中的几件,是今年上半年上海封控在家时所做的空间研究。

  方少华此次参展的作品《永恒的瞬间系列》,将西方经典绘画于日常生活用品并置,是艺术家一直使用的创作手法,以视觉的荒诞与抽象的形式,消解了神圣从而回到真正的现实。

  曹斐的参展作品《伦巴之二——游牧》创作于2015年,是一部拍摄北京城乡结合部关于快速城市化问题的作品。在作品中,她释放数台家用自动扫地机器人在城乡结合部内游走,从机器的视角观看正在变迁的城市交界地带,惊险又如常。

  冯峰参展的作品是一件名为《火车》的装置,由混杂风格的现成品家具连成的火车及其商业品牌旗帜,提醒着无所不在的消费社会所带来的现实反思。

  杨诘苍展出的《还是花》系列,他临摹二十世纪早期的奧地利静物画,之后艺术家再使用宋徽宗经典的宋代绢本工笔“三矾九染”的画法,二度临摹他自己临摹的花卉静物。

  宋光智参展作品《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系列,通过复数的表达和去个性化的处理,把所谓的刀法技术含量降到最低。他希望把最为普通的螺丝钉变成可延展的视觉符号,探究螺丝钉所意味的永恒精神。在超越现实的背后,使作品具有一种精神的指向,一种直指灵魂的尖锐。

  陈侗此次带来了两件作品。一件是一个梦境般的剧场模型,来表达一直以来对戏剧和表演的热爱;另一件影像作品《任黛黛计划之传移模写》则是根据国画家任伯年孙女抗日事迹改编的情节剧。

  陈克的作品《双子星——被缚的奴隶》以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被缚的奴隶》为造型依据,作品探讨的是对经典文化的复制、数码科技与传统雕塑的关系、文化基因的变异和后工业化背景下的艺术问题。另一件影像装置作品则通过一只动物之眼看着人类文明表演。

  李景湖的作品《陪伴》以一组组的马赛克围绕了整个空间。这件作品也讨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观众的参与将会使作品更加丰满,并成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件作品由一组高矮各式台灯组成,如街灯般闪烁的光源挤压在一张桌面上,光浪此起彼伏犹如失语个体的不安心态。

  秦晋此次参展的两幅作品是混合了粉笔媒介的油画作品,《被改造的风景》描绘了黄昏时的白云,探讨个体意义的变形和变幻无常,及个体无法把握的命运。而《命运》则以调侃的方式,幽默地描绘了一块开心做V手势的牛肉。

  姜亨九此次参展作品中的《自画像》和《虎灵》以强烈的眼神与面对作品的观众对视,进行交流。作品制作方法也以消除涂抹的方式表现,可以感受到非常独特的感觉。

  明利植的作品通过垂直和水平膨胀的建筑外观展现了产业社会的极端一面。他以照片记录的形式展现现代建筑的的统一结构、水平、垂直的规律,体现了现代城市和现代生活的必然性。

  李二男是韩国的代表传媒艺术家。此次通过《早春图-四季》、《王世昌山水图》、《新-墨竹图》将中国古典绘画转换为数码技术,通过想象力,展现了郭熙看到的山水神秘梦幻的氛围。此次出展的《早春图-四季》是以中国北宋时代郭熙的《早春图》为主题,通过数码技术制作的视频。

  被称为“钉子艺术家”的刘奉相,用30多万个钉子调节密度并镶嵌加工,表现出变化无常的自然面貌,强调物质感,使人对自然的敬意达到最大化。他的作品因钉子的高低不同,根据欣赏的位置不同,具有立体感,观众通过平面也能感受到森林原有的美丽和深度,欣赏到非常安静而又神秘的森林风景。

  被称为“管子画家”的已故画家李承祚通过反复的几何学模式的反复构成,展现了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冰冷的造型世界。作品中呈现出模糊的形态,对作家来说,管道是沉默、寂静、空旷的原始空间,是还原一切的场所,最终是寻找存在的本质、探索绝对绘画终点的素材。

  李嘏昀是在美国纽约活动的在美韩裔艺术家。她以韩国和中国的主食大米为材料,通过这些展示了对现实和内心的疑问。通过此次作品,传达了人类面临的粮食危机、社会和政治问题、种族歧视、全球变暖问题,并传达了通过人类的自我恢复,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信息。

  (责任编辑:江静)

部分文章转载于互联网,若侵权到您的权利,请联系 1170734538@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