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公众号: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下载书法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与古为徒 与古为新 ——孙晓云谈谈书法的继承与创新

0 2023-10-10 10:00:22

摘要:  与古为徒 与古为新——谈谈书法的继承与创新■孙晓云继承和创新是古老的话题,也是每一代书法人共同的话题。作为当今的书法实践者,我们永远走在继承和创新并行的路

与古为徒 与古为新

——谈谈书法的继承与创新

■孙晓云

继承和创新是古老的话题,也是每一代书法人共同的话题。作为当今的书法实践者,我们永远走在继承和创新并行的路上。对书法艺术而言,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关系,古人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并早已辩证地得出结论——先与古为徒,再与古为新;既古为今用,又推陈出新。古人的觉悟无疑来自世世代代的书法实践经验。
我们讲求书法作品中经典意识和当代立场相辅相成,必然要深入理解经典、挖掘经典的文化性。因此,不能只从书法的形式来简单看待经典,还要研究经典生成的广阔时代背景,这样才不会只临其形象而不得其精神。尽管历史上各个时代遴选、塑造经典的角度不同,但标准、思路与阐释的内在逻辑是有趋同性与接续性的。能够成为经典,既要有能够唤起时代共识和文化情感共鸣的意义,也要具备为历史所认可的精妙绝伦的艺术水准。更重要的是,经典的代表与示范意义可以把对人类智慧的敬畏与时代精神、人文诉求相契合,能够为整个时代或某一阶段的艺术发展提供对应的支撑。
“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这一中国文化智慧的经典表达,已然为人熟知。经典意识和当代立场的关系问题,是书法创作中的一个关键点,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必须探讨的问题。
纵观历史,书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古人墨迹《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蜀素帖》等基本是书法家自己的作品手稿,尺幅并不大。这个特点,在古代经典书法尤其是宋元以前的作品中体现得特别明显,这是与当时生活环境分不开的。从流传下来的一些古代图像中,可以发现当时人们创作书法作品,多是席地而坐,“动纤指,举弱腕,握素纨,染玄墨”。明代之后,人们居住的环境多为高堂桌椅,因此书法作品的形式也对应有了中堂、大对联。任何时代的书法形式均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关。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专门的书法集中展览逐渐多了起来,80年代初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成立后,开始举办全国书法展,从三四年一次大展,到一年几十次展览,书法作品的尺寸从三尺条到丈六匹再到百米长卷,根据美术馆、展览馆的场地高低量身定制作品,已完全与居家悬挂、布置、生活毫不相干了。这就是当代书法应用环境发生的变化,书法的纯艺术功能日益明显。
书法在中国具有数千年历史,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丰富的面貌。在古代社会,书法除日常使用之外,也曾是文人间的雅玩;如今,书法从书斋走向展厅,从实用走向了纯艺术,展厅形式改变了书法的功能和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审美趋势。
近年来,信息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书写习惯与现代人的社会生活方式越来越远,而线上传播方式的变革,使得当代书家广受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备受瞩目的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让更多书法传统经典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得以广泛深入的传播,同时也让更多新型的创作方式得以实现,海量的书法数据在录入和重组后,可以生成多重风格交融的AI书法作品。社会在发展变化,书法不可能一成不变,因而我们既要不断地深入传统、研究发掘,又不能一味地沉醉在古人的世界里,要有独开新境的勇气,找准古今相接的点,写出当代人的情感与个性。
我们今天面临着古老的书法在当今现代化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每一个书法家在当代都应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也会有不同的能力和特长。让我们静下心来,调整思维,开动脑筋,经常回到源头,通过坚持不懈的书法实践,守正创新,培根铸魂。
部分文章转载于互联网,若侵权到您的权利,请联系 1170734538@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