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公众号: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下载书法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展会信息

“泉石膏肓”大鉴堂中国画学会师生作品展

0 2023-12-05 09:56:50

摘要:  “泉石膏肓”大鉴堂中国画学会师生作品展 “泉石膏肓”大鉴堂中国画学会师生作品展主办单位:大鉴堂中国画学会承办单位:双华画馆协办 单位:中华珍宝馆、中

“泉石膏肓”大鉴堂中国画学会师生作品展

 

“泉石膏肓”

大鉴堂中国画学会师生作品展

主办单位:大鉴堂中国画学会

承办单位:双华画馆

协办 单位:中华珍宝馆、中国书法网

展览时间:12月2至12月10日

(12月2日上午10点30开幕式)

展览地点:广州文化公园-文荟馆

参 展 画 家

杨近白、宗 翰、梁子元

刘无穷、唐无垠、 曾无味

朱衫雨、 杨青辞、叶益胜

叶子强 、陆海玲、林杰珊

蔺思琪、陈文辉

序 言

文 / 蔺思骐

转眼间,大鉴堂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九载光阴,师生画展也从风了草堂来到珠江北岸,这次是第五回。追忆往昔,我们一起听过蛤地的晨鸡唱晓;在大鉴堂的枯山水旁煮茗清谈;也曾在双华画馆里向“阳”而生;共同赏过罗浮山百年不遇的雪梅;数次的登高揽胜经过山海……把臂于“泉石”之间,沉浸于“膏肓”之乐。这都因我们共同的恩师大鉴堂主人杨近白先生缘起。

先生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自不待言,而先生所笃持之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意志的人生观;尊重个性,以心为体,达人大观,物无不可的师古观;解衣般礴,心手两忘,造化在我,逸笔草草的创作观。更是指引着大鉴堂这支航行在在传统文化汪洋里的船队,长风破浪,向深向远。故大鉴堂诸生虽出自一家骨肉,却能面目殊异各造妙境。

以本次参展的作者为例(依目录次):峭拔劲健,骨气洞达则宗翰;举止和雅,写景入微则梁子元;浑厚苍茫,气象深稳则刘无穷;苍山雾霭,隐显变幻则唐无垠;动静爽利,韵逸情高则曾无味;秀逸空灵,清和明丽则朱衫雨;造像庄严,不厌精工则杨青辞;气韵微渺,密于精思则叶益胜;山峦浑穆,神完意足则叶子强;清丽俊逸,古雅出尘则陆海玲;渊雅静谧,淡然天真则林杰珊;搜妙创真,简质古峭则陈文辉;忝列其中则笔者也。

九年来,大鉴堂中国画学会的成员们和而不同相互砥砺,已然从最初的“圆桌派”七八条枪,发展为遍布全国手执四百支小狼毫的庞大画家群体或称作画家流派。在信息化的今天,影响将无远弗届。

行文至此,谨借杨万里《泉石膏肓记》语,发师友之叹! “膏肓有法可艾也,泉石膏肓无法可艾也,有法可艾,予亦不艾也。”

“泉石膏肓”

大鉴堂中国画学会师生作品展题字

陈忠康先生题字

方严先生题字

季惟斋先生题字

- 参 展 画 家 -

杨近白

号汀洲父,却斋。

别署大鉴堂、双华馆、十寒精舍、画沙樾馆。

1980年生于河南泌阳。现居东莞。

师从陈忠康先生、方严先生研习书画。山水画由董玄宰上溯元四家。于王叔明之峻厚、黄子久之萧散皆有所悟。其画水墨、浅绛、青绿兼能。用笔洒落,沉着纵逸。工书,亦能诗文。

▎ 作品选登

宗 翰

1980年出生于湖南衡阳,现居东莞。

千竹书院成员、大鉴堂画会成员,职业画家。

擅篆刻,书法,师从方严先生,杨近白先生。

注重理法用笔,感知自然之妙。

▎ 作品选登

梁子元

号虚静斋,别署上院居士、上院散人。

1977年生于广东肇庆,现居东莞。

千竹书院成员、大鉴堂画会成员、习初堂成员

“墨池国画”清四王山水画体系网络课程导师。

▎ 作品选登

刘无穷

别曙殷廬

1987年生于山东菏泽,现居东莞。

先后师从崔晓东先生,杨近白先生研习书画。

擅水墨山水,小青绿山水。

大鉴堂画会成员、中华珍宝馆当代艺术家、

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

▎ 作品选登

唐无垠

名华葵,别署巢林堂、巢文馆。

1995年生于广东雷州,现客居广州。

先后师从杨近白、方严先生研习中国传统山水画。

山水画取法董源、米友仁、黄公望、王蒙、董其昌等人。用笔洒脱、笔致清秀,用墨明洁隽朗、温润丰富,设色古朴典雅。现为千竹书院成员、大鉴堂画会成员、中华珍宝馆当代艺术家、广州青年美术家会员。

▎ 作品选登

曾无味

别署,澹庐、锦茗堂

90后职业画家,现居南昌

师从杨近白、王渐鸣、马超诸位老师研习书画;

近年于明清画意颇有深入,而笔墨上溯元人,

逸笔草草,擅水墨、浅绛、青绿。

现为大鉴堂画会成员,中华珍宝馆当代艺术家。

▎ 作品选登

朱衫雨

名秀欣,别署见溪堂。

1994年生于广东陆河,客家人,现居广州。

师从方严先生、杨近白先生研习中国画。

山水画由四王、董玄宰上溯元四家,于王叔明之峻厚、董玄宰之简淡皆有所悟。注重理法用笔,其画水墨、浅绛、青绿兼能。现为中华珍宝馆当代艺术家,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美协会员,广州青年美协理事。

▎ 作品选登

杨青辞

号迟迟山房

陕西安康人,现居东莞,从事高尔夫职业。

师从杨近白、方严先生研习中国传统绘画。

主攻山水,尤擅青绿,亦工白描人物。

▎ 作品选登

叶益胜

号千峰堂

1992年生于桂林永福,现居桂林。

师从杨近白、叶善华、方严先生,擅画水墨、青绿山水。

▎ 作品选登

叶子强

1977年生于宁夏吴忠

师从杨近白先生,方严先生研习传统书画。

对元四家,董玄宰画风略有所悟,擅长水墨、浅绛山水。

现为大鉴堂画会成员,千竹书院成员。

▎ 作品选登

陆海玲

1994年生于广东江门

师法宋元,笔墨古洁淡雅,清秀俊逸,喜烟云悠逸之景

▎ 作品选登

林杰珊

1995年生于广东揭阳,现居广州。

师从杨近白先生研习中国传统山水画,大鉴堂画会成员。

自幼喜研习绘画,注重理法用笔、墨色温润丰富,亦习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作品选登

蔺思骐

别署砥庐

1993年生于山西,现居广州。

毕业于暨南大学中国书画鉴赏专业;

暨南大学书画艺术硕士,导师朱圭铭教授;

中国画师从杨近白先生,大鉴堂中国画学会成员。

▎ 作品选登

陈文辉

1999年生人,现居东莞

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自幼学画,先后师从赵春秋、杨近白先生研习传统山水。

尤爱四僧及元四家,近来对石涛颇有所悟,现为大鉴堂成员。

▎ 作品选登

保持敞开

文 / 陈文辉

这是大鉴堂第五次师生展,我有幸第一次参加。杨老师让我也写点文字,可惜关于画画和文章我都所知甚少,也就只能聊下近来关于学画画的体会。

我上个月开始来东莞这边住,这段时间认识了不少画画的老师朋友,每个人对于画画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最大的感触就是学画画的人一定是要敞开的,尤其是精神层面,记得刚跟杨老师学画的时候,杨老师就经常提到这点,就是要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艺术,不同的标准敞开,这个敞开是彻底的,是给出自己。有些绘画或许偏执,或许流俗,但是只有在经历对这些繁杂的形式和标准思辨过程后,且不断被异于自己原有的标准冲击后,再建立起来的关于画画的标准和愿景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否则早早就把自己封闭起来,某种程度上艺术尚未开始就结束了。作为一个画画的人,精神上应该始终保持在野,做一个在野的画家,大胆的让自己保持困惑,而不是在一个确定的范围。

关于画画的标准,高低好坏的标准,这个标准不应该是别人给的,应该是经由自己的探索,对历史上经典的追索,由自己的所知所学和探索生发出来的,或许在探索之后会和老师契合,但是这个过程一定是重要的。

中国画,从传统的语境上说,笔墨功夫又是重要的,对技术上无限的追求总归不是坏的,永远朝着最不可思议,最了不起的路上走去,若能有这个决心,也能成就一番伟大。当然画画最终还是在表达,最终还是感情的,精神的。就像石涛的那句话“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但是全部以抽象的精神为标准似乎又没了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建立一套自己的说辞,就好像“在我的bgm里没人能打败我”。这反而就走进了虚无,即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很显然这条路是不值得走的,我私以为总还是有一个超越性的维度,一个合格的画家应该能够在各种标准里游走,能够看到各种标准里面的关系,并且在技术和精神这二者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更多精彩作品可到展览现场观看哦!

展览时间:12月2至12月10日

(12月2日上午10点30开幕式)

展览地点:广州文化公园-文荟馆

(广州地铁6号线文化公园站A、B、D出口皆可到达)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编辑丨陈丽玲

主编 | 廖伟夫

来源 网易 艺术
部分文章转载于互联网,若侵权到您的权利,请联系 1170734538@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