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如田熹晶的《王献之研究》中所言,王献之的性情、婚变、履历很少有确切纪年,他一生的脉络是模糊的。其二,阐释太多。尽管史料对王献之的记载含糊不清,但是后世对王献之事迹的各
正如田熹晶的《王献之研究》中所言,王献之的性情、婚变、履历很少有确切纪年,他一生的脉络是模糊的。其二,阐释太多。尽管史料对王献之的记载含糊不清,但是后世对王献之事迹的各种阐释数不胜数,角度各异,基本构成了后世认知王献之的重要面向。还有很多记载以讹传讹,俱见书史,给王献之研究造成了不少困扰。这两方面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直接史料的毁散。
《中秋帖》(局部)
当初田熹晶选择王献之作博士学位论文,与我颇有学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位论文的选题成为书法专业硕博士较为多见的困难。一般来说,个案研究的写作体例较为稳妥,但是所谓“一流”名家少有未被选择的,“二三流”书家似乎很多撑不起博士论文的体量。很多书家的史料无法出现新的突破,陈旧的叙述范式多半也只能推演出无甚新意的结论。若干年过来,问题越来越清晰,缘由也相应地明确了。对史料搜集、爬梳、研读的肤浅和草率,叙述范式的陈旧,实地考察的忽略,都是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很多书法专业博士生来说,选择经典系谱中的一流书家有巨大的风险,稍有闪失便可能淹没在前人的成果之中。
《王献之研究》这部著作给我的最深印象便是史料扎实。作者对王献之研究的已有成果作了相当细致深入的梳理,于是才有了开拓的空间。田熹晶以极严谨的态度将国家图书馆藏王献之书帖以及国内外的“二王”研究成果梳理编目,仅此一项工作便是极富学术价值的。接下来的研究分生平、性格、时代与交游、创新书体、法帖解读、帖语论证六个面向展开,每一个部分以掌握的史料为基础,钩沉王献之相关的事迹。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没有采用当下较为热门的,也是可读性最强的讲述式叙述方式,而是冒着晦涩艰深的风险将“竭泽而渔”爬梳到的史料有序组织起来,校雠考订,逐渐勾勒出叙事轮廓。也许适合王献之研究的恰恰是这种剪影片段式的叙述方式,而不是夹杂个人情感阐释的讲述。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局部)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