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简 15-1简 15-2史传飞白体为东汉蔡邕所创,时至今日还被广泛地运用在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中。南宋姜夔的《续书谱》总论中说“真、行、草书之法,其源出于虫篆、
。
简 15-1
简 15-2
史传飞白体为东汉蔡邕所创,时至今日还被广泛地运用在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中。南宋姜夔的《续书谱》总论中说“真、行、草书之法,其源出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等”,适当的枯笔飞白运用,使得书法艺术的表现性更加丰富,创造出诸般不同意境。尤其是在行草书的创作中,枯笔飞白能清晰展现出墨色从浓到干的变化过程,使得作品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蓬勃的力量感。当然飞白体从汉代走到今天,也经历了从汉唐的追捧到逐渐衰落的漫长过程,因此在作品创作中如何运用尤为关键。《书谱》云:“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如果枯笔飞白运用得当,则枯润相间,别有奇趣。近代王蘧常章草书法即有如此风韵。
简 38
此外乌程汉简隶书中存在着大量的古隶,古隶也称之为秦隶,是战国秦向汉代过渡过程中的一种书体,个别字有篆书写法,并没有完全隶化,与云梦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用笔较为接近,横起笔多左斜下顿笔蓄势藏锋出,也有左斜下方折笔出,横捺自然收笔少波磔,竖起笔藏锋直下,线条饱满浑厚,用笔相对直接快捷。古隶体势多平正,也有右上右下斜势,字体均较小,线条短促流利,体现出早期书体由篆书向隶书过渡的鲜明特点。如简38、41、42、43、44。
简 41
简 42
简 43
简 44
乌程汉简中成熟期的汉隶数量最多也最为精彩,如简02“会稽太守府”、简03“乌程以亭行、简04“君五月奉钱四千”。这3枚均是封检,其书法体式平正舒展,横捺波磔明显,与《礼器碑》《曹全碑》《乙瑛碑》用笔基本接近。《说文解字》记:“检,书署也。”徐铉对此的注解为“书函之盖三刻其上绳缄之,然后填以泥,题书其上而印之也”。封检是为了保证邮寄物品的保密性,固定在文件的最醒目位置,因此书写的极为成熟规范,与一般的记事公文简的写速也不同。
简 02
简 04
我们常见的汉代碑刻基本都是属于官方正体,是汉代石刻制度和隶书高度成熟的结果,也是临习汉隶最常用的字帖范本。碑刻需要书家先在石碑上书丹,然后由匠人凿刻出来,后世在通过对原碑拓印成拓片字帖,需要经历多道工序,有的石碑又经历千百年的泥土侵蚀雨水冲刷,很多细节都已经漫漶不清,尤其是在起笔和收笔转折处,完全看不到书写者的运笔细节,只能看个大概。这样,隶书的临写创作容易写成笔笔裹锋圆头,失去了汉隶本来的书写面目,也切断了隶书与草书的内在联系,容易造成写了隶书不会草的现象。早期章草是从隶书快写演化而来,章草与隶书除了结体和速度以外在起笔收笔转折上并没有很大的不同,这点从乌程汉简中可以看到端倪。如封检“会稽太守府”中,5个字就有8种不同的横起笔,与王羲之《姨母帖》的很多起笔已经极为接近,由此可见王羲之的各种奇妙用笔并非空穴来风。简08“建平元年铁钱五百五”封检中,横起笔已经完全草化,不见一般隶书的藏锋起笔,隶书体式和收笔的顺势出锋波磔仍在,可知汉代隶书并非笔笔藏锋,在临写创作中也可依此而为。
简 08
除了横起笔以外,撇和捺的收笔也在封检上表现得清清楚楚,收笔都是一次运笔完成,撇画常出现重笔上勾,波磔处可见两侧墨色均匀,应该为一手持木牍,一手凌空书写,这个状态书写可以灵活熟练运用臂和腕的动作,在书写中能够不断调整笔锋,书写出骨肉均匀饱满的线条。唐代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南宋姜虁《续书谱》称:“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故其用笔方法至关重要。汉后纸张的出现和书桌的使用,书写方式不再是凌空状态,而是纸张平铺,这种纸张平铺情况下,如何运用肩、臂、腕、指的配合就成了历代书家研究的课题。清代何绍基回腕法应该也是为了追求笔法而来,他在《书邓完伯先生印册后》中说:“侍游山左,厌饫北碑,穷日夜之力,悬臂临摹,要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务得生气。”史评何绍基尤擅草书,自成一家。当然作为碑学来说,尽量还原模仿碑刻形态的书法创作又是金石学派一个奇崛的高峰。历史上像清代的伊秉绶、金农就是其中代表,开创了隶书用笔的一个全新领域,并被后世认可学习。
简03
简03“乌程以亭行”,居中大书,两侧有“余暨承印”和“二月丁亥卒同以来”,大字书为收信地址与传行方式,收信地址是“乌程”,传行方式是“以亭行”,是由余暨寄往乌程的文件封检。“亭行”是汉代邮驿依亭,“以亭行”在汉代就是以亭为单位传递文书,距离较近通常步行逐亭传递。东晋王羲之信札《初月帖》中有“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此帖“停行”的停字虽没有用“亭”,应该还是指“亭行”无人办理邮寄书信之意。
简 40
乌程汉简的草书可分为章草和今草两部分,主要都是在信牍书写上,也有少量的公文记事。简40急就奇觚简仅存4字,为《急就篇》第一句,结字隶意明显,略有草化,没有传世的汉末皇象《急就章》中4字草化那么明显,因此可以判断此简早于三国期间。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为了书写快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张怀瓘《书断》:“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此隶书非指成熟隶书,而是古隶、篆隶而言,故章草多有隶意,也并不成熟,很多笔画仍保留着隶书的波磔。
简 20
简20章草信牍,全篇内容完整释读清晰,“诸书先日去造次语言不尽到舍平安……”,草书体势已经明显成型,个别用笔仍然保留着隶书波磔的笔意,隶草混杂,古意盎然。
简 19
简 39
简19“卖布踈”、简39“如律令”亦然,尤其“如律令”全简仅余这3字,起笔圆润自然,简洁明快,一气呵成,可见写者内心情趣十足。
简09、22、30,与西北居延汉简用笔结体风格非常相似,应是同一时期所写。
简09-1
简09-2
简 22
简 30
简16保存完整,前后两面书写,内容丰富,书写沉稳,不急不缓,起收笔精致准确,其中“父”“坐”“前”“顷”“来”“缓”“急”等几字用笔结体已经与两晋行草书接近,极是精彩。
简 16
简14下部略有残损缺几字,双面写满,“禁伏地再拜言稚文足下顷不想见頫领事善万年……”,用笔自然浑厚,姿态多变富有动感。
简 14-1
简 14-2
简45郑少卿钱五千,草书采取右上斜势,与个别古隶取势相同,打破了秦汉篆隶平正体势的惯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书法审美韵律,常为后世书法采用。
简 45
简21为上尖下宽的锥形信牍,下端有火烧痕迹,此简正文中上用标准汉隶书写,左侧采用草书小字类似跋文,此种章法为书者有意识排列,已经与后世无异,在汉简中极为少见,弥足珍贵。
简 21
简05为章草医药简,正反两面均有书写,一面字迹清晰,主要书写的是药名、剂量、炮制方法,另一面下半部字迹已漫漶不清,有专家称简中记载药名,绝大部分都是《伤寒杂病论》中的常用药,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和《金匮要略·痰饮咳嗽》中所记录的用药高度重合,是研究汉代医药的重要资料。乌程汉简中草书较多,就不一一赘述。
简 05-1
简 05-2
简01为道教符箓,先在木片上涂墨,然后用朱砂画符,为目前国内出土简牍中仅见。同汉简一同出土的还有松塔形墨锭4锭、朱砂墨、蓝墨锭、汉板砚、削刀各一。如图32、33、34、35、36。
简 01
图32 松塔形墨锭
图33 朱砂墨
图34 蓝墨锭
图35 砚盒
图35 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