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用敬重、严谨、认真心态书写成的正体文字,我们称之为“敬体书”。比如抄录圣贤典籍,书写碑文、墓志,写经以及题写殿宇匾额等等,目的在于歌功颂德或留传彪炳后世,具
用敬重、严谨、认真心态书写成的正体文字,我们称之为“敬体书”。比如抄录圣贤典籍,书写碑文、墓志,写经以及题写殿宇匾额等等,目的在于歌功颂德或留传彪炳后世,具有一定的教化意义。而“便体书”是一种相对随便、自由率真,以记事为主要目的、带有私密性质的日常书写。它追求便捷,形体草率,个性凸显。在文字演化和书法发展过程中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是后人学习追求书法自觉的一种重要书写形态。
汉字的创造有着神秘的传说,如创造者仓颉“四目灵光”;《淮南子· 本经训》则载有“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许慎《说文解字叙》则作了比较理性的分析:“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因此对文字以及书写,人们势必会怀有敬畏之心,特别是在等级社会会更加强调这种礼仪。在长期的文字书写应用发展过程中,对书写内容、授受对象等都形成了一定的礼仪规范。
“敬”是中国古代一种社会礼仪,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重要的处世法则。《说文解字》曰:“敬,肃也。”《论语·子路》篇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季氏》篇又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都强调了“敬”的重要性,在现存的先秦古玺中,也有许多“敬事”的吉语印。又随着中国科举制度的兴盛和各种文书制度的建立,持敬、敬事和慎行等成了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公共处世原则。它是社会礼仪的集中体现。而人们对于中国文字的看法,无论从识读,还是书写,或是留传,也无不体现出“持敬”的思想。
目前所见最早的“敬体书”文字,应属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甲骨文将卜辞等契刻在龟甲、兽骨上,内容大都是王族处理国家大事、对出游狩猎等事件进行卜卦。这些内容均被视为上天、神灵对某事的判断、征兆,也是王族和臣民敬天地鬼神的标志。甲骨文尽管是文字发展的初始阶段,带有明显的象形特征,但它已是比较严谨的字体。甲骨文的创作者均为当时的史官或巫师(卜官),他们在上层贵族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因此甲骨文代表着官方的正统文字,刻字过程从心理上分析,也是带有一种敬畏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