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公众号: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下载书法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学习

《三希宝帖》——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欣赏

0 2024-12-03 07:44:27

摘要:  帖集《三希宝帖》简介:所谓“三希宝贴”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清朝乾隆皇帝酷爱书法,于是他在自己卧室旁边专门设置了一

帖集

《三希宝帖》简介:

所谓“三希宝贴”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

清朝乾隆皇帝酷爱书法,于是他在自己卧室旁边专门设置了一间十平米不到的小暖阁,用于珍藏三幅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名贴以供他随时观赏,后来此阁被乾隆皇帝亲自命名为“三希阁”,而藏于此阁内的《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就被后人统称为“三希帖”。辛亥革命后,清王朝倒台,“三希帖”中除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仍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外,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流出了宫外不知去向。1951年11月5日,“三希帖”中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辗转数年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示下以35万元港币的价格从香港购得,重新回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王羲之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乾隆皇帝视为“三希”之首.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根据此帖附页的诸多题跋款识、收藏印章以及有关书籍录载,《快雪时晴帖》曾经宋宣和内府,宋时入米芾“宝晋斋”,元代又入御府,上有赵孟頫题跋。明时为朱成国、王稚登,清冯铨、冯源济父子所有,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八月十八日 壬戌,冯源济进献康熙皇帝,入内府。1949年,国民党军队在内战中败北,退踞台湾时除带走了大量黄金以外,还有2972箱南迁文物中的精品。这部分却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中的精品,如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翠玉白菜、玉香炉、玉荷叶形笔洗等,其中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如今“三希”《伯远帖》、《中秋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唯独“一希”《快雪时晴帖》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希”尚未聚首,国人深引为憾。

《中秋帖》据传为王献之的手笔,帖上的“至宝”二字是乾隆帝亲笔题写的。但是,据专家鉴定,《中秋帖》和《快雪时晴帖》都是后人临摹的,只有王珣《伯远帖》是真迹。

1.快雪时晴帖

【名称】快雪时晴帖

【类别】中国书法

【作者】王羲之

【形式】纸本 

【年代】晋

【原稿尺寸】纵23cm;横14.8cm

【成品尺寸】纵23cm;横14.8cm

【文物现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现存此帖怀疑是唐代摹本,目前尚未定论。贴纵23cm;横14.8cm ,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

原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原文释义:王羲之拜上:刚才下了一阵雪,现在天又转晴了,想必你那里一切都好吧!那件事情没能帮上忙,心里纠结至今。世上很多事情就是这么无奈。王羲之拜上,山阴张侯亲启。

看央视的纪录片《台北故宫》时,解释快雪时晴帖是这样解释的:山阴张先生你好,刚才下了一场雪,现在天又转晴了,想必你那里一切都好吧!上次的聚会我没能去,心里很郁闷。你家送信的人说,不能在我这里多停留,要赶快回去,那我就先写这些吧。王羲之敬上。

赏析:

大雪过后,天候转晴,王羲之以这件短札向友人表达问候之意。末行“山阴张侯”可能是收信人的名字,原本写在信笺的封面,在此与原迹一并摹在同一张纸上。

这件书迹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鋩,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鉴藏家詹景凤以 “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并且认为赵孟頫受到这件书迹的影响。不过王羲之内敛沉潜,赵孟頫微有锋鋩外露,比较对幅赵孟頫的题跋,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在於优美的“体势”,“体”是指结字的形状和姿态,“势”是指笔画产生的律动感,以“快”字为例,左右相向的两部份,有著呼应的关系,“ 夬”的右肩略微高耸,末笔右顿,调和了倾斜的姿势。“雪”字也有类似的情形,上部向左倾斜,末一横画收笔有向右下的笔势,所以也调整了整个字的重心。第一行感觉上下的“行气”一贯,为什麼有这样的感觉呢?如果只看每个字横向的笔画,可以发现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线上,第二行则有些变化,“果为”有连笔,其他的字间距较疏,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变化。这些变化显得很自然,也使得这短短的三行具有丰富的美感。

历史回顾:

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乾隆皇帝视为“三希”之首.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根据此帖附页的诸多题跋款识、收藏印章以及有关书籍录载,《快雪时晴帖》曾经宋宣和内府,宋时入米芾“宝晋斋”,元代又入御府,上有赵孟頫题跋。明时为朱成国、王稚登,清冯铨、冯源济父子所有,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八月十八日 壬戌,冯源济进献康熙皇帝,入内府。1949年,国民党军队在内战中败北,退踞台湾时除带走了大量黄金以外,还有2972箱南迁文物中的精品。这部分却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中的精品,如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翠玉白菜、玉香炉、玉荷叶形笔洗等,其中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如今“三希”《伯远帖》、《中秋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唯独“一希”《快雪时晴帖》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希”尚未聚首,国人深引为憾。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361),山东临沂人,后徙居浙江会稽。字逸少,世称王右军,有“书圣”之誉。他出身仕宦名门,西晋末随父南渡,作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去职,与东土名士尽山水之游。他热衷诗歌、音乐与书法。性好鹅,曾以书作换鹅。相传有绍兴蕺山老姥持竹扇卖二十钱,羲之书其扇各五字,增值为百钱,人们竞相购买。   王羲之书法初学卫夫人,后来改变初学,博采众长,草书师张芝(约卒於192),楷书学钟繇(151-230),又遍习蔡邕(133-192)、梁鹄(活动於二世纪后半)、张昶(卒於206)等书,精研体势,增损古法,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创妍美流变之体,所以唐人称赞他:“兼撮众法,备成一家,为万世宗师。 ”

2.中秋帖

【名称】中秋帖 

【类别】中国法书 

【作者】王献之 

【形式】纸本 

【年代】晋代 

【原稿尺寸】纵27cm,横11.9cm 

【成品尺寸】纵29cm,横48.5cm(画芯) 

纵29cm,横341cm(手卷) 

【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献之《中秋帖》

全文为:“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胡乱推测如下:“中秋节到了!你要是不回应我,你就别回来了。做就做了,想想又怎么样呢?就是胜利了,打败了对手,又怎么样呢?还要搞盛大的庆祝活动吗?浩浩荡荡的军队还要得胜还朝吗?    

《中秋帖》,草书,纸本,传为晋王献之书 手卷,纵27cm,横11.9cm。

因原帖于“中秋”前有“十二月割至否”六个字,又名《十二月帖》,后这六字割失。该帖前后皆有缺文,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两行十字,现有三行二十二字。原帖前有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题签“大令《十二月帖》”六个字。

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

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秋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

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

《中秋帖》应是王献之在草书上创造的狂草“一笔书”,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为唐代狂草书的出现起了先导作用。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故人称“大令”。

3.伯远帖

【名称】伯远帖 

【类别】中国书法

【作者】王珣

【形式】纸本 行书 手卷 

【年代】晋

【原稿尺寸】纵 25.1厘米,横 17.4厘米

【成品尺寸】纵30厘米,横 48.5厘米(画芯)

纵30厘米,横442.2厘米(手卷)

【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珣《伯远帖》

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伯远帖》是晋王珣写的一封信。大意是:伯远在同族中,是大家寄予厚望的人。他身体不好,但一直想远游。刚获得出游的机会,不幸没有完成,远隔山岭,不能去看他了。

《伯远帖》为晋代书法家王珣传世真迹,纸本,共5行47字,纵25.1厘米,横17.2厘米。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被称为天下第十大行书之一,排第四。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 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400年)。孝武帝司马曜,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

部分文章转载于互联网,若侵权到您的权利,请联系 1170734538@qq.com 删除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