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郭均,字炳南,陕西韩城少梁(今韩城芝川)人,清朝道光年间秀才,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品有《咸阳碑》、《朱子家训》等。曾经为了苦练书法,三年不下楼,真是够疯狂的!虽然关于郭均的书法
郭均,字炳南,陕西韩城少梁(今韩城芝川)人,清朝道光年间秀才,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品有《咸阳碑》、《朱子家训》等。曾经为了苦练书法,三年不下楼,真是够疯狂的!
虽然关于郭均的书法介绍很少,但是流传他的书法故事还挺多的。他的书法虽然存世不多,但是在当时的韩城很有名气,有“千金难求一扇”、“一字一白银”等。
韩城人重文化重教育,还演变成一种风尚。不论城里还是乡下,户户都有门庭家训,家家均有门楣匾额。书法家郭均所书的“朱子家训”,字值千金,在当时书画爱好者眼中是“可望非可得”佳作。
据说当时韩城清水村一富户人家请郭均《朱子家训》,全篇共计506字,共花白银500两,几乎一字一两白银。郭均的“一字一白银”的故事由此流传开来,这个故事说明郭均的书法价值高,受世人追捧。
其实郭均的书法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受人推崇,就这么值钱的。那么他是如何从书技平平,到到来受万人敬仰呢?关于郭均苦练书法,这里还有个“三年不下楼”故事。
话说郭均少年时便以书法驰名乡里。韩城县有一年对司马庙进行修葺,完工之际,知县上门请求郭均题写碑记记录此事,郭均欣然 应允。立碑这天恰逢芝川古会,又遇上司马迁的忌日,来了不少的文人墨客。
在司马庙中,有许多历代魁士名人的石刻,将自己的碑刻安放在这里,郭均总觉得心里没有底。他于是化身乡民,站立在碑石旁偷偷听人家议论。
当听到人们说他的字“花哨是花哨,但功力明显欠火候,不能算是上乘之作”时,郭均忽然意识到,他距离自己孜孜以求的飘洒还有着十万八千里,不由羞得面红耳赤,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
回到家后,郭均就一头扎进“书楼”中不再出来。自古以来,韩城的读书人以耕读传家的居多,并无建书楼的习惯。
123 123
厢房均是上库下宿的二层楼房,郭均上的应该就是这种厢房。郭均命家人抽去楼梯,在楼上没黑没明地炼字,饭菜都是用绳子吊上楼去的。
一直练到了手指发麻、腰酸背痛的地步。因为家中贫穷买不起纸,郭均就用油漆漆过的木板代替纸张,他用的“墨”也是家乡特有的那种红土稀泥水。
用土作墨,足见郭均的学习劲头有多大,换作是现在的年青人早放弃了。三年时间,不说是郭均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忍受了多少折磨,用掉了多少担红土,光是擦泥字的土布就用掉了300多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