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在这个问题上却很明确,《书法约言》中说“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一定是人在写字,绝非字在写人。所学之字,无外乎前人精神气质的外化,本质上还是人传人,心传心。笔墨纸砚只是工具器物而已。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在这个问题上却很明确,《书法约言》中说“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一定是人在写字,绝非字在写人。所学之字,无外乎前人精神气质的外化,本质上还是人传人,心传心。笔墨纸砚只是工具器物而已。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古代中国人也早就有“君子不器”“大器免成”等明确意识,说明了人和器物的侧重点在人的主导性。而西方之科技发展则与之决然不同,是器物的技术飞跃,故而古代的中国文化在科学思维上并无建树。西方科技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便称其为“奇技淫巧”。
不止如此,即使本国文化中偏于技术的状态,也称之为“匠气”,其判断的关键标准,是此技术是否对人的身心提升有帮助。我们现在说的“熟能生巧”其实在过去并非褒义词,而是带有一种不屑的态度。“无他,但手熟尔”。
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进步,器物的高效率和高操作性的确让人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也让人不断变得方便。而另一方面当这个思路发展到一个临界点时,就会产生问题。即人和器物的主导性问题。
这篇文章里,提到了最近让人争议的“AI智能换脸”的功能。文中说:
你的一次次放纵和贪图方便,已经把你自己的“脸面”、“指纹”、“声波”、“心率”、“视网膜”、“基因”等等,都被廉价的贩卖给了大数据。
“方便法门”是为提高效率,但是如果只有方便大行其道,人的地位便开始下降,人的能力也开始减弱,不在经历充足的锻炼和提高。几个按钮,便由机器“自然生成”。人的思索越少,危机也就越大。
中国人认为写字书法的重要性,是人的内在通过外在行为外化,进而可以反观自身问题,修正乃至提高。所以,书法并不是只为表达,更是一种反观自我的行为体认。故而政黄牛云:“书为心画”,写书法,是为了外化自己,看清自己。
由此,以书法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也会把心里外化而产生一种伦理的要求。傅山在《作字示儿孙》中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所以,中国之艺术本质上是从生理,心理,伦理,思辨几个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修身,训练的是“人性”
AI带来的伦理问题,是“大数据比你自己还懂你。它引导你每次冲动的消费行为。它控制你每次兴高采烈的点击购买。它驱使你悄悄的贩卖自己一切可以贩卖的东西。”这样,人性便渐渐丧失了主动权。
古人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以此标准来看,AI的伦理恐慌似乎正是来自“形而下”的过度开发。傅青主说:“文章小技,于道未尊,况兹书写,于道何有?”一个向道的文化,为的是人与道合,即书法本身也并非重要,此为“形而上”的一种坚定态度。
那篇文中所说:“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性的反噬潜移默化,人的修为跟得上AI吗?”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实急切需要匹配的新的伦理产生,而提升个人境界的“修炼”在过去是个人意愿,在未来也会成为必然的需求。
人间的修炼已经不能以“本分做个好人”来界定了,你必须提升机器不能复制的感知领域,同时具备机器也有的基础逻辑能力。也就是说,你必须更像个人,同时在思维上要凌驾在机器之上。既要掌握“物性”,也要提高“人性”
艺术和理性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未来人类必须面对的。二者不可偏废,如果你没有艺术思维,你早晚会被机器取代;但如果你没有理性逻辑思维,你很快会被淘汰。这方面,中国文化艺术的思路则是一个很好的参照。
未来的教育,必然会是这个方向,并且,文化和艺术形式也会因此而变化,机器首先会很快学会艺术中所谓的“习气”,而艺术家必须学会摆脱习气才可以不被取代,而现在,多少艺术家还都在“习气”里自认为是“自由”呢?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