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公众号: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下载书法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中国文化的审美特点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延伸

0 2022-01-27 16:13:34

摘要:  汉字是中国文化最核心本质的表现形式。汉字不仅仅是汉语的文字符号记录,更关键的是,汉字集成了更多立体的信息,这里包括物象观察的姿态,生活状态的记录等等。而书法形式的出现和汉字则共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特点。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汉字是中国文化最核心本质的表现形式。汉字不仅仅是汉语的文字符号记录,更关键的是,汉字集成了更多立体的信息,这里包括物象观察的姿态,生活状态的记录等等。而书法形式的出现和汉字则共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特点。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虽然汉字和书法并不完全是同一个概念,而中国的书学,在讨论书法的起源和本质的时候,都是从汉字说起。即都认为汉字的演变和构造与书法的核心是一体的。汉字的本质是书法的“核心驱动”,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延伸。

所以我们看历代书论,最开始几乎都在讲汉字起源。如卫恒《四体书势》里说:“昔在黄帝,创臸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汉字起源说给予了书家描述书法本质以依据和空间,至此也表明书法和汉字的内在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元代书法理论家郑杓则把这种“一脉相承性”说的更为清晰:“至哉,圣人之造书也,其得天地之用乎,盈虚消长之理,奇雄雅异之观,静而思之,漠然无朕,散而观之,万物纷错,书之义大矣哉。”

郑杓把汉字和书法统称为“书”,进而说明了汉字书法的特点是天地之间规律的衍生,而如果我们仔细看这段话,就会发现,郑杓所描绘的道理并非是理性思维的推演,而是一种感知的总结。“盈虚消长”“奇雄雅异之观”“漠然无朕”都是从感知出发的认知,是一种美学上的认识。

统称为“书”的汉字书法,其实还有一个前身,即“易卦”符号。由此可见,古人的宇宙观的组成部分即“宇宙——易卦——汉字——书法”。宇宙是源头,易卦是本源描述,因为进一步的实用而产生汉字,而为了更细节的表达情感而成为书法。

他们是一体的衍生关系,即如同道家《清静经》所云“降本流末,而生万物”。书法则是汉字符号的伟大衍生品。古人认为越接近源头的价值感越高,而并不是越实用的价值越高,所以中国文化的价值追寻并不是顺向的,而是逆向的。

学习书法是为了体认其中深邃的对宇宙世界的认知价值,这也是为什么书论都要从易卦开始讲汉字书法的源头,是为了不要“忘本”。而书法体认的方法并不是算数推演,而是感知体察。东汉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序》中说: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这段话前半段是说卦象的来源,是通过“仰观于天、俯观于地”以及“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方法,都是感知获取某种规律痕迹的方式。而用卦象来表述天地之理,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本体的认知通道。

后半段是说在“用”的层面上,因为生活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结绳,而生活的支脉越分越细,结绳越来越不能具体区分不同的细节含义,故而产生了汉字,而所用的方法依然是“见鸟兽之迹”的感知获取的方法。

许慎这一段话说明,从易卦到汉字是两段发展过程,易卦是为了“以垂宪象”,汉字是为了“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宏观与细节的不同需求,而其所发展的手段都是运用的感知自然痕迹的手段,这也表明了一种古人认同的自然与宇宙的相通性原理。

后世发展的书法,也延续了这一观点。蔡邕在《九势》里说书法的本质:“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蔡邕这段话说明了书法源于自然,而又反过来去印证自然,其原理是因为“笔软”就可以模拟各种自然之态,则完成了美学和价值的高度回归。

我们会发现,不论是易卦还是汉字乃至书法,古人对其的认知都贯彻着以感知入手的特点,其目的是为了从自然的感知中汲取认识,这本身就是具备美学特征的,而不是经过缜密逻辑思考而推演而成的。

《易·系辞下》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说明古人认为“易”的智慧是一种感通,而不是思考和作为得出的。《世说新语·文学》又曰:“易以何为体?答曰:以感为体。”。这就更明确的道出了中国人审美的根本特征——以感为体。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部分文章转载于互联网,若侵权到您的权利,请联系 1170734538@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