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一名书法小白,我在书法学习时遇到过一个十分头大的问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某个心血来潮(无聊)的上午,本想从为数不多的几个书家名字中,精心挑选一位来临摹学习一下。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扔鞋+抓阄),我点了点头,不慌不忙的按下了回车键。没错,就是他了!他来了他来了,他带着兰亭走来了。王羲之的《兰亭序》不出意外的出现在我屏幕之上。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作为一名书法小白,我在书法学习时遇到过一个十分头大的问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某个心血来潮(无聊)的上午,本想从为数不多的几个书家名字中,精心挑选一位来临摹学习一下。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扔鞋+抓阄),我点了点头,不慌不忙的按下了回车键。没错,就是他了!他来了他来了,他带着兰亭走来了。王羲之的《兰亭序》不出意外的出现在我屏幕之上。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不过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检索出的《兰亭序》字帖竟然都不一样,抛开黑底白字的拓本外,光是墨迹的版本就出来好几个,什么神龙本呀,虞世南本、褚遂良本......
此刻,我默默的关上了网页,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算啦,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太难了,刚学书法一般都从楷书入门,还是从楷书碑刻作品选一个吧。
于是这一次,被称为正书第一、楷书极则的《九成宫》就出现在了我的屏幕。
本以为这下终于可以开始写字了,结果搜出的《九成宫》同样令我一脸懵逼,一会“李祺本”、“端方本”、一会又是“李鸿裔本”,还有当代书坛名家所写的墨迹本。
为什么同一种字帖样子一会是墨迹,一会又是碑刻呢?临摹学习又该参照哪一个?
抱着近水楼台的心态,蹲守在公司吃饭的必经之路上,终于请教(堵)到了大老师,并由她解开了我心中的困惑。
以《九成宫醴泉铭》为例,这块碑说的是当年皇帝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了一汪泉水。
之后,魏征写文章,欧阳询书丹,碑刻家把它刻出来。
书丹,就是用朱砂在碑上写字
大家发现他在此碑上写的字太好看了,后来捶拓此碑的学书之人络绎不绝。
前面提到的“李祺本”、“端方本”、“李鸿裔本”,这些其实都是从九成宫原石上捶拓下的拓片。
为了区分,人们就用收藏家命名,李祺收藏过的叫“李祺本”,端方收藏过的是“端方本”,李鸿裔收藏过的叫“李鸿裔本”。
它们除了装裱成册的形制不同外,李祺本(每页4行,行6字)李鸿裔本(每页4行,行7字)端方本(每页4行,行8字)捶拓时间也不同,原石碑刻每经历一次胸口碎大石后,都会对石面造成或多或少的损坏,越早的拓本越可能接近原石。存世的李祺本拓制时间最早,它的笔画相比其他几个宋拓本就显得更厚重一些(肥)。
端方本稍晚,经专家比对发现这个版本笔画被人描摹修补过,因此字口就变得相对挺劲(瘦)。
“李鸿裔本”的笔画粗细介于两者间(不胖不瘦)。因此大家可以按自己偏好去选择更接近的还是更清楚的版本,亦或者相互参考着临写也是不错的方法。
除此之外,古人为了让一些珍贵的名家墨迹长久留存或方便临习,他们会对像《兰亭序》那样的墨迹以临写、双钩填墨或勾勒上石的方式进行复制,供后人临摹学习。
这也就是前面为何不光出现了拓本兰亭,墨迹同样出现好几种的原因。
当然字帖出现不同样子不仅有前面说的《九成宫》和《兰亭序》这两种情况,书家自身也会创作许多同类型作品。
史料记载,智永光《千字文》就抄了800多本,因此大家再看到字帖出现多胞胎的情况也就见怪不怪了。
不知道该如何选帖,或有选择困难症的童鞋们不用担心,五体课已经提前帮大家把字帖挑选清楚了。大家只需集中精力放心大胆跟着大老师学习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