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公众号: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下载书法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书圣王羲之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是如何成为中国书法江湖的武林盟主

0 2022-03-22 17:14:41

摘要:  很多人都知道王羲之,因为他是书圣,他写过《兰亭序》,他是中国书法江湖的武林盟主。 那说到底,他是怎么一步步走到天下第一的道路上的呢?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很多人都知道王羲之,因为他是书圣,他写过《兰亭序》,他是中国书法江湖的武林盟主。 那说到底,他是怎么一步步走到天下第一的道路上的呢?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王羲之没有出世前书法江湖的形势是这样,从绚烂的汉朝走出来的草圣张芝同学创造了“今草”,一统草书书坛,不过那已是一个半世纪之前的事了。缤纷的三国时代孕育的楷书之王钟繇在武林盟主的位置上坐了将近一百年,人们还在讨论他和蔡邕谁是第一高手。现在,时间来到了东晋,一个文人向往的浪漫时代,书法江湖需要新鲜血液,需要一个新的领袖,人们跟娱乐圈的追星族一样,希望看到新鲜面孔。

王羲之就在这样一个文化发达的时代出生了。

王羲之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祖上是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父亲王旷名头不小,做过几任太守。按说,王羲之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可以踏实的等着做官,毕竟家族就是做官专业户。可王羲之并没有像大多数官二代和富二代那样,选择安逸,他选择了另一条路。

我要选择了一条更有挑战的路,书法,将是我一生的奋斗方向。

1.努力要趁早

王羲之五六岁的时候就跟别人不一样,别的孩子都在上树掏鸟窝,下河追鱼虾,街上玩泥巴。王羲之每天就爱独处,静静的想问题。父亲很好奇,走近了看他在做什么,看到用树枝在地上涂涂画画。

父亲问王羲之在做啥?王羲之说在写字,父亲大为触动,开始认真教导王羲之。七岁的时候就把王羲之送到书法名家-卫夫人家里系统的学习书法。卫夫人是钟繇的传人,当时书法界的一流高手。

王羲之在卫夫人门下学习了几年,书艺突飞猛进,十岁左右就名震江湖,拿到地区无差别级书法比赛的第一名,达到了成人的书法水准。

张爱玲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出名要趁早。但没说另一句——努力要趁早。不比别人起步早,怎么会做出伟大的成绩呢?

天才不仅出于勤奋,还出于比别人早出发。

2.方法很重要

王羲之十岁左右遇到了瓶颈,当他发现自己的书法超越了身边的大人,突然有点茫然。很多天才到了这时候会停下来,因为挑战没有了,很容易停止前进。

王羲之困惑着,老师卫夫人的笔法他已全学会,再往前走就要自己摸索了,可路在哪里呢?

这是个门槛,很考验人,大多人在这个门槛裹足不前,而一旦迈过这个门槛,那将步入到下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叫做大师。

王羲之没有放弃,他每天都在想着办法突破。突然有一天,他在父亲的书房发现了一部秘笈。

这部秘笈叫做《笔法》,是前代人总结的书法要诀,也是王家世代保管的秘密。他带着秘笈找到父亲,父亲不无担心的说:“你还未成年,怕保管不好秘笈。”王羲之恳求父亲说:“让我现在学吧,如果等我长大了再学,怕兴趣和心智都不如现在”。父亲终于点头了。

王羲之细心的研究了《笔法》,从中找到了超越自己的办法。原来笔法是要不断进阶的,我虽然超越了很多大人,但是并没有超越那些大师。

一山还有一山高,我的征途应该是超越张芝和钟繇这样的人。

王羲之暗暗的定下了自己一生的目标,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笔耕不辍的书写到老。

经过苦练,他的书法技艺大涨,连师父卫夫人看了都暗自赞叹:这孩子很快会超过我。

王羲之靠着孜孜以求的精神,突破了自己,完成了在技艺上最重要的飞跃。

3.飘逸的魏晋风骨

王羲之十六七岁的时候已经名扬四方,是东晋有名的青年才俊,更让人羡慕的是还娶了国防部长郗鉴的女儿。其中相亲的过程很有名,这个段子叫做“东床快婿”。

当时,身为东晋国防部长的郗鉴想为十六岁的女儿找个好夫君,就跟好友时任国务院总理的王导说了,想和王家结亲。王导十分高兴,拍胸脯说王家未婚的青年子弟随便挑。第二天就召集了王家子弟开了见面会,郗鉴看着这些经过仔细打扮,故作庄重的王氏子侄都不感冒,唯独对独卧东床,坦露肚皮的王羲之十分中意,最后收做女婿。

其实,不是王羲之故意与众不同,而是王羲之偶然获得一本前朝大书法家蔡邕的字帖,他的脑子里全是大师的笔法,进入了忘我的状态,不想获得了青睐。

时刻学习,忘情书法。正是这样的精神,才造就了王羲之精妙的书法技艺。

王羲之的夫人郗璿也是一位书法家,传说也曾在卫夫人处学习书法,这两个人的结合也许是老天冥冥之中的安排。

4.会稽山水中流淌出的《兰亭序》

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353年,王羲之在会稽做市长。这一年的春天,王羲之邀请了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开派对,一起撸串喝酒,吟诗作赋。

王羲之在聚会上,创造了一个新鲜的玩法,把酒杯放在小溪流水中,随着水流飘到众人之间,任大家自由取饮。这种自助式饮酒有个很雅致的名字——曲水流觞。

有酒有肉,有琴有趣,自然的要发朋友圈。这41人都是当时东晋文坛的大V,大家写诗留念。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这次盛会,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当时王羲之小醉,乘兴而作的《兰亭序》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又似龙飞凤舞,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后来王羲之酒醒之后,又写数稿,始终找不到当时的神韵,自叹当时是神来之笔。

后世尊《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那洋洋洒洒的笔法行云如水般流畅的文采让后人无法自拔。

《兰亭序》是王羲之一生的巅峰,是王羲之被公认为书圣的最佳代表作。

5.书圣的地位

王羲之的超级粉丝群里,有两个人名头最响,一个是梁武帝萧衍,另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这两个人因为喜欢王羲之,直接把王羲之的书法列为了全国普及教材。王羲之的群众基础这么好,离不开这两位皇帝的大力推广。

萧衍的书法水平很高,是可以进那个时代前十的书法名家。至于唐太宗,那可是千古一帝,他们都对王羲之推崇有加,说明王羲之的魅力之高。

唐太宗喜欢王羲之书法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继位以后,搜罗天下王羲之的字到宫中,命褚遂良等书法大家甄别真伪,系统整理。

甚至,死的时候还让最爱的《兰亭序》一起陪葬。

关于兰亭序,还有一则小故事。

李世民虽然搜罗了天下的王字,但始终没有找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真本,每一念此,闷闷不乐。

原来,王羲之的《兰亭序》,一路传下来,在第7代孙智永手里。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对祖上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极为钦佩,因此他苦练书法,名气也越来越大。

智永死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也对书法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序》的价值,遂将它珍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后来,李世民听说《兰亭序》在辨才和尚处,兴奋不已,多次遣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脱不给。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的样子,与辨才接近。萧翼对书法也颇有研究,与辨才和尚相谈甚欢。待两人关系密切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传世之宝。” 萧翼不动声色地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犹豫再三,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意说自己不信,辨才见其甚疑,一时起兴,就从屋梁洞内取出兰亭真迹。萧翼仔细察看了一番,确定是真迹。突然脸色一变,迅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太宗 “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梦寐以求的东西终于到手了,李世民高兴万分。令侍奉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赏赐给皇子和近臣。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

唐代书法的繁盛,得益于王羲之书法的大力传播。

6.艺术生命延续千年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太大了,以至于人们忘记了他还是个文学家和政治家。《兰亭集序》这篇美文一经问世就被各种疯狂转载,最后收进了《古文观止》这本古今绝妙散文集,作为后人学习写文章的楷模。

王羲之在政治上的成就也一点不比书法差,不仅做过东晋最富庶地区的行政长官(会稽内史),最高时候还做过军队的一级将领,领导过五军之一的右军,史称“王右军”。无论是作为治理一方的最高长官,还是领军的将领,王羲之都能独当一面,是不可多得的军政全才。

可是,王羲之最喜欢的还是书法艺术,在他死前曾告诫子孙,不要做官,我希望你们能继续我的艺术事业。

就这样,王氏后辈大书法家层出不穷,例如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王徽之,侄子王洵,四世孙王僧虔,七世孙智永,都是历代名家。

后世的书家们,也大多从王羲之这里汲取营养,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理论成为千年以来取之不尽的艺术财富,影响着一代一代人。

从王羲之开始,中国书法走向了成熟期,也标志着中国第一个书法高峰的来临。

这个高峰上除了王羲之,还站着另一个人。

部分文章转载于互联网,若侵权到您的权利,请联系 1170734538@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