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开始练习毛笔书法之前,最好能先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确定自己所学习的字体。就书体而言,笔者主张学习楷书、行书。道理很简单:这两种书体写好了可以随时应用。甲骨文、篆书、汉简、章草、大草等等已被历史淘汰了的书体,学得再好也用不上。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在开始练习毛笔书法之前,最好能先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确定自己所学习的字体。就书体而言,笔者主张学习楷书、行书。道理很简单:这两种书体写好了可以随时应用。甲骨文、篆书、汉简、章草、大草等等已被历史淘汰了的书体,学得再好也用不上。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对楷与行这两种书体,有志于书法者可任选其一作为主攻方向。临习书法最好能专精一体,几乎所有的名家都是靠一两种书体立身的:如颜真卿、赵孟頫靠楷与行;怀素靠草,米芾、王铎靠行等等,而并不是真草隶篆样样精通。
确定了学习楷与行的大方向之后,就学习次序而言,笔者建议最好先从楷入手。行书在某种程度上是楷书的“快写”,楷书功底不扎实,行书很容易出现结构不稳,比例不当,疏密不匀等弊病。至于由楷转行的时机,则因人而异,一般可在习楷有所体悟,而运笔能“留得住”的时候转写行书,这个时间,差不多应在半年之后。
第二,要选合适的字帖。
何谓合适,就是自己喜欢的字帖。选帖如选妻,感觉排第一。如果打心眼儿里就不喜欢,即使勉强带回家去,最后也会以离婚——束之高阁而告终。只有喜欢,只有这个字帖让你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你才能真正地钻进去,体味到书法难以言传的美,并能不太费力就将其消化吸收,使自己取得进步。
第三,要多观察墨迹本,少学碑刻。原因很简单:墨迹本是真正用手写出来的。与碑拓相比,墨迹本的优点主要体现在:1、起笔、收笔的笔锋变化很清楚;2、点画用笔的轻重缓急跃然纸上;3、笔画之间的连带呼应清晰可见;4.墨色的浓淡干湿一目了然。而这些,都是碑拓不能传达的。
目前存世的唐楷,似乎只有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和《倪宽赞》,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徐浩的《朱巨川告身》,柳公权的《题大令送梨帖》几行小楷,此外就是一些写经卷子。
唐朝以下,宋代楷书墨迹常见的似乎只有蔡襄《跋颜书告身后》、《谢赐御书诗》;元代赵孟頫的楷书墨迹虽多,如《三门记》、《胆巴碑》、《汲黯传》、《道德经》《仇公墓志》、《残本苏州某禅院记》等,但赵用笔有习气,临写时则须格外注意。
对于这些墨迹楷书,要反复熟观,尤其是要关注他们的用笔方法。在熟观墨迹,掌握古人的用笔真相之后,可在众多的碑刻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练习。
学行当追魏晋。晋人行书登峰造极,尤其是王羲之,历来被推为书圣。唐宋以来的书法大家,其实大都渊源于他。在字帖的选择上,笔者建议先学《圣教序》。
《集王圣教序》虽是拓本,下真迹一等,但它仍是学习王书的一个很好范本,不仅字字珠玑,还有一大优点就是字多,比较可靠地保留了王书的原貌。
圣教序的墨迹本可参阅两个:一是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为友人景圭先生临的"集字圣教序",一是清代书法家查升摹写的圣教序。通过这两个版本,可以参悟圣教序的笔法,并可看到名家临书的变化。
第四,要多看书法展。诸葛亮《诫子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就书法自我风格的养成来说,虽非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也是在不断地尝试和突破中完成的。因此,在研读各种古代优秀书法作品、甚至面对今人的书法作品时,我们一定要有转益多师的雅量和胸怀,要与同好之间多多交流,要阅读大量的碑帖以广开眼界,还要敢于把一切人的书法,当作自己书法创作的基本素材和试验品。只有如此,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
第五,要持之以恒。学书法首先要端正心态,把写书法当作一种生活,当作一种生活格调,而不是一种工具。为了书法的进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毅力和恒心。世界上没有一种学问、一种事业,是可以无“恒”而能成功的。当年永禅师四十年不下楼,退笔成冢,可见所下的苦功;又如卧则划被,坐则划地,无非是时时刻刻的念头都在书法方面,所以才取得了最终的大成功。米南宫说,学书须“他好俱忘乃入妙”。这对于学书者而言,应是切记的不二金丹。
第六,多和朋友交流,掌握一些选纸、用墨的技巧。书法和绘画一样,是有很多的技巧在其中的。多和朋友交流,就会能掌握其中的不少技巧,对于尽快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