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公众号: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集字书法

集字书法 扫一扫下载书法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审美素养视角下 书法教育的探索

0 2022-08-12 17:59:32

摘要:  书法与中国文化的联系是紧密而深入的。《中小学书法指导纲要》指出,要“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学生应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书法文化蕴含丰富的人文美、哲学美、变化美、想象美等美育元素,更应该成为美育实践的主阵地、主渠道,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


书法与中国文化的联系是紧密而深入的。《中小学书法指导纲要》指出,要“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学生应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书法文化蕴含丰富的人文美、哲学美、变化美、想象美等美育元素,更应该成为美育实践的主阵地、主渠道,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

一、从文字的发展感受书法的变化之美

从汉字诞生起,便有了中国书法。人类一开始即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世界,古老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以其特殊的物质条件与笔法结构,给后世留下了难以企及的美。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是十分独特的。毛笔使用起来比钢笔更为精妙,更为敏感。书法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刚刚步入书法殿堂的蒙童学子,从仓颉造字的神奇传说到《说文解字》的丰富多彩,古文字的神秘有趣、自然生动;隶书的方劲古拙、蚕头雁尾;楷书的端庄大气、秀雅质朴;行书的行云流水、舒展有型;草书的结构简省、笔画连绵……遨游在文字海洋里的学生对书法充满了无穷的想象,被汉字的无限魅力所折服,无不惊叹古人的智慧,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且深埋心底。

二、从书法家故事体会书法的人文之美

书法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但是它把很多文化元素组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核心。它不是文化核心本身,而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文化的缩影,是文化核心的影像,是文化之眸。笔者在介绍两幅书法传世名作《兰亭序》和《祭侄稿》时,给学生讲述了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感。第一个故事:东晋的时候,王羲之是一个贵族。暮春三月,他和朋友们来到郊外,观赏风景,饮酒赋诗。天朗气清,心情舒畅,但是王羲之突然想到:春天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人生的几十年其实也就像短暂的春天一样。这时他的心情马上从喜悦转为惆怅和忧伤,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微醉的王羲之写出了一篇《兰亭序》。(见图1)

另一个故事:唐代发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和他的哥哥、侄子相互配合,抗击叛军。在一次战斗中,因为附近官军坐视不救,颜真卿的侄子壮烈牺牲了。后来,颜真卿找到侄子残缺的尸首,给他下葬。白发人送黑发人,颜真卿的内心充满了哀伤、悲愤,他提笔为侄子写下一篇祭文,这就是《祭侄稿》。(见图2)

讲完故事之后,笔者让学生辨认两幅作品的图片,竟无一人答错。因为书法有一种表现力,它的行笔速度、节奏、涂改等信息都流露出书写者当时的情感。正如刘熙载的《艺概·书概》中所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字迹就是心迹,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透过书法我们可以感受到汉字的生命与温度以及一个个杰出的灵魂之美。

三、从书法学习中领略哲学之美

书法文化蕴含着中国人丰富的哲学智慧。书法美的物化形态——线条是文字的媒介和元素,是进行书法艺术创作的特定的物化形态。由此可见,线条是书法美的起源。如运笔问题,元代董元直在《书诀》中集古人成说,罗列甚全,一向公认为是书法的最高准则,其曰:“无垂不缩:谓直下笔,既下渡上,至中间则垂,则垂而头圆,又谓之垂露,如露水之垂也。无往不收,谓波拨处,既往当缓回,不要一拨便去。”这使我们想到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来而不往非礼也。再如,印印泥、锥画沙,自然而然,不见起止之迹,左欲去吻,左边起笔,不要多嘴,右欲去肩,右边转角,不要露肩,古人谓之“暗过”。力藏在点画之内,外不露圭角。东坡所谓:“字外出力中藏棱”这又应合我们的做人之道“秀外慧中、低调内敛”。结字更是变化万千,错综复杂,处处制造矛盾,又时时解决矛盾,结字的疏密、浓淡、轻重、曲直、大小等等,无不是对立存在却又和谐统一,正是我们所说的“阴阳平衡”。蔡邕《笔赋》云:“毛笔象类多喻,糜施不协。上刚下柔,乾坤之正也;新故代谢,四时之次也;圆和直正,规矩之极也;玄首黄管,天地之色也。”以天地、乾坤、四时、规矩来阐发书法的内涵,“用柔”可以体现为社会人事方面。由此,书写者涵泳于中国文化,陶冶出文化品格和文化气质。

四、从书法欣赏中体验书法的想象之美

汉字尽管在外形上是方方正正的,实际上却是由最为奇特的笔画构成的,这就使得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那些千变万化的笔法和结构问题。于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疏密之间的配合,有时甚至是错落的美。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书法形象有“形”又有“势”。“形”的着重点是具体的点画和结构形态,是静态的,《说文解字·序》中说,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谓如其事物之状也,谓每一字皆如其物状。例如蔡邕《笔论》的论述: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怀素在谈到他学习草书的心得时说:曾经观察夏季云层变化所形成的各种奇异峰峦,从中得到启发。《篆势》中指出:“形要妙,巧入神。”“势”指字的形态,是动态的。古代书学的第一个审美范畴是“势”,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谓: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寥寥数语,丰富的联想,使抽象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熠熠生辉。又如唐太宗《王羲之传论》: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其中“烟霏露结”“凤翥龙蟠”意在补充说明前两句的观察印象,同时又分别限定“状”“势”两句的描述。瞻前顾后,从容裕如。再如欣赏《祭侄稿》中的“挺”字,就是一笔,用一根线条去散步,曲曲折折,移步换景,沿途的风光多么精彩,这就是“势”传递出来的神采吧。书法家将大胆而贴切的想象用美妙而精微的文字表达出来,带给学生一场精神上的饕餮盛宴,逐步培养学生“看什么,怎么看”的书法审美能力。

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初观莫测,久视弥珍。书法美是一种整体美,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线条结构为具体形象,以一种抽象的审美理念为思维形象,给人美的享受的一种艺术形式。书法之美,在于悄然浸润着学生的内心,影响着学生的态度,改变着学生的行为。书法的美育是在自然而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得到精神的满足,蔡元培先生也说过:“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探寻书法之美,唯有在探寻的路上,才能欣赏到书法艺术的无限风光。

部分文章转载于互联网,若侵权到您的权利,请联系 1170734538@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