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节夫帖》别名《致节夫亲契尺牍》,是北宋蔡京创作的行书。
蔡京,字元长,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拜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1102),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蔡京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儋耳,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东都事略》卷一〇一、《宋史》卷四七二有传。蔡京是历史有名的权奸。
蔡京工书法,初与弟弟蔡卞学蔡襄书法,中进士官授钱塘县尉时因神宗喜爱徐浩书法,当时士大夫纷纷学之,蔡京也与被贬在钱塘的苏轼一同学习徐浩书法,后学沈传师、欧阳询,又改学“二王”,博采诸家众长,自成一体。其书笔法姿媚,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独具风格。
蔡京的书法艺术有姿媚豪健、痛快沉着的特点,能体现宋代“尚意”的书法美学情趣。因而在当时已享有盛誉,朝野上庶学其书者甚多。元陶宗仪《书史会要》曾引当时评论者的话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古今,鲜有俦匹。”甚能反映蔡京当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当时的人们谈到他的书法时,使用的词汇经常是“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就连狂傲的米芾都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实际上蔡京的书法痛快有余而沉着不足,咄咄逼人而少蕴藉。
北宋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有些人认为“蔡”原指蔡京,后世以其“人品奸恶”,遂改为蔡襄。然而关于蔡京的书法,大多引用蔡京炙手可热时所修的《宣和书谱》及其幼子蔡絛所著的《铁围山丛谈》里面的记述,《宣和书谱》对蔡京大肆吹捧,甚至认为京比襄“飘逸过之”,关于蔡京的书法渊源,《铁围山丛谈》上的记载较为可信,从这上面可以看出蔡京的书法介于苏、米之间。蔡京全盛时,天下尽是蔡体,然而公道自在人心,今日蔡京的墨迹除了附骥而得以保存的题跋外,只有《节夫帖》,《宫使帖》两通尺牍,而苏、黄虽经禁毁而仍有不少传世,正可说明书以人传的千古真理。
《节夫帖》纸本行书 32.3×4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节夫帖》,全称《致节夫亲契尺牍》。册页。载宋人法书第三册之第四开。本幅纸本,墨迹。纵32.2厘米,宽42.3厘米。行书。此帖流传有绪,钤有鉴藏印记,有“神奇”、“墨妙”、“安氏仪周书画之章”、“王元美鉴赏”、“薛氏家藏”等。
此帖书法近似北宋四家之一的米芾,笔力雄健,气势亦不同凡响。尽管他的书法似米芾,但从他那姿媚的笔法来看,还是从唐人书法入手,直溯“二王”,即从此帖能清楚地看出其精细的笔意与健丽的体态。用笔挥洒自然,而不放纵的高雅格调;结字方面,字字笔划轻重不同,出自天然;起笔落笔呼应,创造出多样统一的字体;分行布白方面,每字每行,无不经过精心安排,做到左顾右盼之中求得前后呼应,达到了气韵生动的境地。在此必须说明的是,对蔡京较高的书法造诣应给予一定的地位,决不能因人废字,应客观地来评述他的书法才好。
释文:
京再拜。昨日终日远劳
同诣。下情悚感。不可胜言。
大暑。不审
还馆
动静如何。想
不失调护也。京缘热极。不
能自持。疲顿殊甚。未果前
造坐次。悚怍。谨启代
面叙。不宣。京再拜。
节夫亲契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