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书法,常常听到一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味着写书法要首先对笔墨纸砚有一定的讲究。而同时也有一句话“善书者不择笔”,意思是真正擅长书法的人是不以笔好为第一标准的。这两句话看起来是矛盾的,但都流传于世,这是怎么回事呢?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阅读全文>>
以书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面临着创新的讨论。因为书法植根于古代中国的环境之中,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环境已经大大不同,那么书法应该怎么去适应新的环境需求,创造新的形式就是很重要的话题。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阅读全文>>
任何学习都离不开“勤奋”二字,千百年来,勤奋的故事屡被传送。书法中亦有“张芝墨池””怀素笔冢”的故事,意在说明勤奋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我们从学习的规律和艺术的规律认真思考分析,会发现很多人是把勤奋孤立的理解为“动作的努力重复”,书法的学习关键,真是靠这种重复吗?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阅读全文>>
古代书法理论中,除了表达对书法本质的认识,对书法学习方法的描述,还有很多表述了书法的艺术境界。而我们面对古代书家留下的理论文本,更多的是启发我们对书法在新的时代的思考。这些书论是我们思考书法本质的论据,同时也是我们修炼书法的印证渠道。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阅读全文>>
书法的学习并非只是一味的勤学苦练的临帖可成,更需要的是提升审美的眼格。林散之先生说“凡病可医,唯俗病不可医”。除了技术上的锤炼,审美的眼界也非常重要。所以,技术与审美,是书法学习的“两条线路”。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阅读全文>>
艺术是相通的,因为艺术都是从人的感官出发的形式,都是人的感知的某种形象化的反映。不同的是输出的感官不同,渠道不同,形式不同。所有的艺术都有造型、力量感、节奏韵律。不同的艺术表达的侧重不同。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阅读全文>>
书法是一个理性和感性兼具的文化艺术形式。书法的理性,来自于文本的记录形式,自古而来,书法的文本载体都有理性含义,若非文章即是诗词,书法是文字交流的实用性之上发展出来的艺术。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阅读全文>>
书法不仅仅是墨迹和文字记录,从汉代开始,很多文人就开始以书法作为一种高级的“游艺”方式,追求其中蕴含的趣味,似乎这简单的墨迹却有无穷的魅力可追寻,这一追寻就上千年,留下了丰富的书法资源宝库,供后人不断揣摩和学习。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阅读全文>>
书法不仅仅在宏观上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记录性,在书法具体艺术形式产生的微观中,也同时具有空间性与时间性。古人的书法理论中,在描述书写细微的感受时候,不太会用现代的“时间”和“空间”的词汇,而常常用自身感受经验来表述。比如“形”与“势”“涩”与“疾”等感觉。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阅读全文>>
书法是由汉字书写发展出来的一种艺术性的文化形态,是中国文化最典型的文化形式,具有实用性,艺术性,文化性。书法的表达,通过记录性和文学性的书写,体现了书写者内在的文化气质、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并试图用笔墨建立一个情感与理性兼具的,与自然合一的理想人格。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阅读全文>>